第16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编者按
双劳模演绎无限精彩
聚焦建筑工业技术革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
聚焦建筑工业技术革新

 

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苏宪新工作室现有成员5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经济师2人、工程师10人,以苏宪新为技术带头人,聚集了一批业务上有专长、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先后承建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时为全国首栋高层全预制建筑)、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江苏省目前采用装配式结构建筑面积最大在施装配式工程)等装配式建筑代表性工程。

苏宪新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作室在全预制装配领域拥有5项创新成果,在根治渗漏、消除扬尘等领域创造11项实用新型专利,工作室目前实施的装修一体化技术在国内走在前列。工作室研发的全预制装配式综合施工技术被评为中国施工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一大批科技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已在我国多个大型装配式建筑领域推广运用,累计创效近6000万元。

全预制装配式技术: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同的建筑构件中都有预置好的钢筋和灌浆套筒接口,工人施工起来如同拼装乐高玩具——将一块构件露出的钢筋插入另一块构件预留的套筒中,再通过预留注浆孔对套筒进行灌浆,构件与构件就能结结实实地“长”在一起了。

工作室研究的《住宅产业化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综合施工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被评为中国施工企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一体化装修技术:解除质量通病 提升“绿色”竞争力

在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实施中,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研究的6-05栋楼建筑整体结构预制率达65.44%,整体装配率达到81.31%,采用全预制装配式结构,是当时已竣工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中预制率最高、建筑部品集成度最高的建筑。最后该项目以优异的品质和精湛的技术先后荣膺2015年建筑施工最高奖项“鲁班奖”和2016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

目前工作室正在施工的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A28地块,6栋高层住宅全面采用全预制装配式技术。该工程主体结构预制率达到32%,装配率达67%,建筑高度30层91米,是江苏省目前采用装配式结构建筑面积最大、层数最高的在施装配式工程。

7天可精装一套房、10天可拎包入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室大力研究的一体化装修技术已经走在了装配式建筑的前列。洗手池、马桶和洗浴、地面排水设施在内的卫生间在工厂整体生产,运到现场,推进预留位置,就算大功告成。整个过程,无水泥、无砂石,只需螺丝、黏粘合剂,一次模压成型,无拼接缝隙,让群众最关注的房屋渗漏等质量通病远远“遁逃”。

施工智能化:为建筑装上会思考的“大脑”

随着AI的推广,建筑也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道,物联网、互联网正在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必备。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筑“创客”们,在互联网科技上动起了脑筋,在装配式建筑上引入互联网和BIM技术,实现三者之间的“强强合作”。为提高构件安装效率与精准度,工作室成员利用BIM技术构件模型库,完成构件拆分和预制率统计,实现全过程模拟,再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为部件厂家生产提供高精准的信息数据,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利用互联网支撑的二维码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扫描读取预制构件的二维码信息,安装位置、验收结果等信息一扫尽知,预制构件的安装质量大大提高。

此外,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大力在现场管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塔吊“视频黑匣子”,告别“对讲机”时代,预制构件吊装实现可视化操作;自主研发兴筑APP,任务分配、任务处理及隐患整改下发均可实现“线上操作”;塔吊照明搭上云端物联网,手机变身远程“遥控器”,一键实现远距离智能开关。

目前,工作室还有很多创新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解决着工程施工中的疑难杂症。

□本报记者 马超 通讯员 傅晓茹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