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越,带上相机,把送给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文书准备好,咱们这就出发。” 2017年12月19日,早上9点,记者跟随房山法院河北人民法庭副庭长王俊伟和法官助理凌越驱车赶往房山区河北镇东庄子村为原被告双方送达回证,并进行现场勘验。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到了村子。由于常年在辖区“说事拉理”,王俊伟三步并作两步就直接到了原被告双方的两位村民家里。
“你这样不对,不讲理。”“我给你的墙做好措施了,我不拆。”还没等王俊伟开口,双方当事人就争得面红耳赤。“你们都是一个村的又是邻居,几十年的交情就不能解开这个‘疙瘩’。”王俊伟耐心说服双方当事人并进行了勘验。
原来,这两家一直相安无事,直到被告将家里的卫生间建造到原告的房屋后,两家从此剑拔弩张。由于谁都不肯退步,王俊伟的调解“失灵”,双方只能“对簿公堂”。
“像这样的案子还有很多,大多是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因为山路崎岖,有时候勘验现场来回需要3个小时。”王俊伟说,虽然路远,但法官勘验现场会更全面地了解案件事实。
2002年,王俊伟大学毕业后进入房山法院工作,实现了他的“法官梦”。2012年,他来到河北镇法庭工作,这一干就是6年。法庭坐落于房山区河北镇的大山之中,是房山区人民法院唯一的山区法庭。河北法庭辖区面积有820平方公里,承办房山西北部山区的五乡二镇126个行政村的普通民事案件。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为方便辖区群众诉讼,不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寒风雨雪,王俊伟始终坚持巡回审判。这些年,田间地头、百姓家中、青山绿水间都留下了他巡回审判的足迹。
从东庄子村出来已是近中午11点,原以为王俊伟回庭休息,可他又马不停蹄前往青龙湖镇南观村现场勘验一起兄弟二人关于宅基地纠纷的案件……
“看似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村民那里就是大事。虽然一纸判决能让双方高下立判,但同时亲情友情乡情也就没了,因此在乡村办案必须既符合法理,又契合民情。这关乎着整个家族和村子的和谐,一定要判得公道、判得明白。”王俊伟说,自己不仅要做一个好法官,还要做村民的“法律顾问”,更要做修补乡情的“泥瓦匠”。
□本报记者 闫长禄/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