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冬日的十八洞村天朗气清。64岁的苗族老人施贵海站在村小学的桂花树下,仰起头望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忆起他近40年的讲台生涯。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腹地。几十年来,无数孩子在他的教诲里启蒙,也带着他的叮嘱走出深山。两年前,施贵海退休了,34岁的吴忠碧接班。两代教师说:“人人都要有文化,人人都要有技能,才可以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5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我的学生”
“我就像一粒种子,播到哪里,就在哪里生长。”近40年里,施贵海从未离开过村子,这里5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他的学生。
为了让村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施贵海走家入户劝学,把辍学的孩子从田里拉到课堂;向上级反映困难,争取改善办学条件。十八洞村小学就像一个车站,一个个孩子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
学生隆志远现在在大城市打工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元,还帮公司管理一个车间;今年大学毕业的杨英华在拉萨市一家幼儿园找到了工作。有的村民,还通过国家劳务项目,出国到迪拜打工……
“上学才有出路,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杨远潮也曾是施贵海的学生,今年为了照顾小孩不再外出打工,他希望孩子在更好的学习条件下改变命运。
在施贵海看来,老辈人没文化,连北京和南京的发音都说不清楚,更不知道在哪儿,是知识让村里一代代人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走到国外。“新时代,教育对于山里人来说更重要。”施贵海说。
“优秀教师”“感动花垣”人物提名奖、教学论文一等奖……一张张奖状,是对施贵海扎根偏远山区教书育人的褒奖。施贵海把这些奖状小心翼翼地用塑料袋包起来,“我几十年的付出都很值得。”
“只有抓好教育,国家才能强起来”
施贵海退休时,镇上中心小学的吴忠碧老师来到十八洞村小学接替他。随着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学校校舍得到改扩建,多媒体课堂等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进入了这所大山里的学校。
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28个孩子在宽敞明亮的课堂里学习,还能与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
“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让孩子们和父母视频通话,能使他们得到更多父母的关爱。”吴忠碧说,不仅如此,学生们家里还装了IPTV电视,其中教育频道和学校里用的教材同步,孩子们在家也可以随时学习。
在外打工的村民施文秀跟小儿子视频通话时,一遍一遍教导孩子:“你要记得,写完作业之后再出去玩。”看到学校有这么好的老师和学习生活条件,孩子一天天健康长大,他放心了很多。
村小学的孩子们上音乐、美术课曾经是个大难题,现在设备和中心小学联上了网,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视和中心小学同年级的孩子一起上课。
施贵海在家闲不住的时候,就会走到学校,看吴忠碧上课。电子黑板上不仅能写字,还能放电视。他为现在孩子们能够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而高兴。
吴忠碧当初选择来村小学当老师很多人不理解。他说,我是乡村走出来的孩子,就要把学会的东西教给农村的孩子,用努力工作回馈山村。
“只有抓好教育,一个国家才能强大起来。”吴忠碧说,只要这里需要,他就会像老一辈教师一样扎根在山区,将智慧的火种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大山里的孩子。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