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铜元上的龙形象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异彩纷呈:
中国铜元上的龙形象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一文
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五文
大清铜币十文
湖北省造大清铜币二文
浙江省造大清铜币二文
广东大清龙 湖北大清龙 湖南大清龙
湖南大清龙 北洋大清龙 户部大清龙
金龙系列:
各省威猛雄壮的大清部颁龙、仿部颁龙。
湖北单冠龙 湖北双冠龙
江南粗鳞龙 江南大眼龙
木龙系列:
各省曲折变化的地方大清龙、地方异形龙。
湖北水龙 浙江水龙
河南水龙
水龙系列:
各省细腻高大如站立状的水龙、立龙、蛟龙、云龙。
广东飞龙 江南飞龙
江苏飞龙 清江飞龙
火龙系列:
各省婉转腾挪、在火焰中飞升的飞龙。
湖北坐龙 湖南坐龙
北洋坐龙 湖南坐龙
土龙系列:
各省端庄稳重的珠圈坐龙、无圈坐龙、扁体龙。
 

中国铜元产生的时间及背景

中国第一枚铜元铸造于1900年6月(清光绪二十六年),为广东省造光绪元宝。

此钱每枚重二钱(7.45克),以紫铜95%、白铅4%、锡1% 配合铸成。直径28毫米,形式精美。正面中央铸“光绪元宝”四个汉字及满文“宝广”,外环珠圈,上缘纪地“广东省造”字样,下缘为纪值文字“每百枚换一圆”,左右边饰小花星;背面中央铸有象征清朝皇帝的飞龙图案,龙图外环珠圈,上缘为英文纪地“KWANG-TUNG”(广东),下缘英文纪值“ONE CENT”(一仙),左右边饰小花星。“仙”(CENT)意为“分”,即一圆银币的百分之一,原是英国在香港发行的铜辅币计值单位,这也正说明了中国铜元受香港铜辅币(香港铜元又叫铜仙,始铸于1863年)影响很深。

中国铜元产生的背景有内外两个方面。在中国内部来看,在1900年以前的清朝,中国一直是方孔圆形铜钱和银两的混合本位制。清朝中叶后,外国银元大量进入中国流通,中国白银巨量外流,而且在银两与银元换算上造成许多出入和变化,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银荒与币制紊乱。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全面地冲击了落后的制钱制度。咸丰皇帝为筹措镇压革命军的军费而下令全国各地大量铸造大钱的举动,等于宣告了制钱制度的末日。在残酷扑灭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面对着历史以来最大范围的通货膨胀与外币侵凌的局面,一枚当十大钱跌落到仅值二文的地步,这些现象终于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此外,自1889年开始,全国大部分省份成功制造了大量银圆,这也为铜元的产生准备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从中国外部来看,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开始,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的狂潮。一些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争先恐后涌入中国,在沿海“开放”城市开设各种银行,发行货币,推销银元等金融品种,掠夺中国生银。进一步使中国旧有的、已经残喘的制钱、银两制度陷入泥潭,各省开铸的银币缓解了流通主币的压力,但辅币市场依然严峻,很多地方已经到了市面无钱可找、纠纷迭起、商业阻滞的地步。随着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全面深入,不单是沿海“开放”城市,整个中国对外贸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银外流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恐慌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性投资,客观上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样一来,全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尤其是对小额辅币的需求。

光绪元宝时期和大清铜币时期

铜元铸造之初,各省所铸铜元正面文字均为“光绪元宝”,并标注铸造省份,背面图案则多为不同形态的龙。

后来,为挽救颓势,掌握利权,并继续维持中央铸币统一的惯例,清政府于1903年开始在天津择地建设户部造币总厂,并于1905年五月初八开机,试铸铜币,并废除以前的“光绪元宝”,一律改铸“大清铜币”。而各省已有的造币厂,不得沿用旧名,应统一名称为户部造币分厂,冠以某省字样,以示区别。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图腾图案,既是百姓崇拜的对象,也是文人描绘与讴歌的对象,它还是封建皇权的象征,至高无上、威力无比、法力无边的神圣瑞兽。清朝统治者把龙作为新式铜元上唯一的装饰图案,在主观上考虑的是皇权象征,在客观上则顺应了百姓的审美需求,从而使龙图铜元很快颁行天下,百姓乐用。

五行观念与铜元上的龙文化

清代铜元背面有千变万化的龙图,为了有助于普通爱好者更好地把握这些图案所包含的深刻文化意蕴,有专家提出,把所有这些不同的龙图,按其本身大致的形态,划分为五大类,以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观念相区别和统属,也就是分为“金龙、木龙、水龙、火龙、土龙”五大类型。

这个划分方法,大致是完整的,可以包含百分之九十九的龙图类型,从一文到三十文均可纳入系统之中,有利于展开多方面的、不同文化国度之间的交流。

主讲人介绍:段洪刚,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北京公博钱币鉴定公司首席鉴定师。1993年开始收藏钱币,至今24年不间断。在机制币研究与收藏领域略有心得,专业著作5部,论文40多篇。

□主讲人:段洪刚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