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为:中餐、中药和中华武术。
对于其中之一的中餐而言,在经历了长期“水土不服”“无人问津”之后,近年来却在海外意外迎来了排队等餐的火爆景象: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市,一家四川餐馆由于符合了当地消费者所理解的“中国味道”,排队时间至少半小时;在美国硅谷,一家名为“喜福居”的中餐馆在美国媒体票选硅谷16个著名景点时,与脸书、斯坦福大学共同上榜。
中国味道正在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海外中餐馆约有55万家,产值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
中餐服务号发展迅速
从1850年第一家中餐馆在美国开张至今,海外中餐已经有160多年历史,但“洛杉矶吃货小分队”从一个微博账号发展成为一个公司,只用了5年时间,其创始人之一的Cosmo坦言,最大的功劳来自于中餐厅在美国的发展。
“洛杉矶是个世界美食集聚之地,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点评中餐的网站,能找到家乡的味道实属不易。”就这样,Cosmo和几个留学生开始深耕这个关于美食的微博平台——“吃货小分队”。如今这个平台在北美地区已经颇具影响力,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三个媒体资讯平台。“我们的目标受众是18至35岁的年轻人,留学生是其中主力。” Cosmo认为,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他们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推动了海外中餐厅的迅速崛起。
从“水土不服”到“一座难求”
根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海外华人华侨依然从事餐饮及其相关行业,英国、德国、荷兰等国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其中大多数为个体经营。但是,由于海外中餐馆多为家庭式小规模经营,因此往往给外界留下低档、廉价、经营条件较差的印象。
“中餐馆是移民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性符号,为了讨好本地食客,很多中餐变成了‘美式中餐’‘英式中餐’。” 业内人士说,到海外经营中餐馆,并不是外界想的那么容易。“很多人以为就是把中国馆子搬到国外,但现实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厨师的签证、劳工问题、法务问题、食材的运输与合法性等等,生意往往也不稳定。”然而,这样的情况正在悄然改变。随着中国出境游人数的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成为了乔建中餐馆里的主力就餐人群,许多旅行社甚至需要提前预订座位,才能妥当安排游客的团餐。
中餐走出去需国家扶持
“全聚德特有的北京填鸭的食材等禽类无法出口到国外,使用国外当地的鸭子就无法保证北京烤鸭的品质;川菜特有的花椒等调味品在部分国家被列为药材难以出口;此外,中餐常用的特色调味品,如酱油、豆豉和糟醉制品,就西方卫生评判标准而言是‘不卫生’的。”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认为,中餐的特色食材和调味品在海外往往处于“量少、质差、价贵”的境地,与此同时,中餐企业从国内采购原材料往往又受到所在国的政策限制,特色食材、调味品出口难度较大。
在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餐已经具备了走向国际化的实力,但亟须国家层面的指导与扶持。当前餐饮业迫切希望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在需求较大且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中餐海外帮助机构。摘自《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