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以后,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也逐渐输入中国。清朝末年,已经有外国的大学登陆中国沿海地区。民国建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断涌现。根据设立主体和资金来源的不同,一般认为民国时期的大学具有三种类型:一是公立大学,包括国立和省立两种;二是私立大学;三是教会大学(严格来说,教会大学也属于私立性质的大学,只因其资产来自国外的教会,才单独划分为一类)。这些大学在建校之初,非常注重校园风景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由此诞生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大学校园。
教会大学的校园建筑
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去北京大学,陪我游览校园的朋友介绍说:“我们管北大的主要景点叫‘一塔湖图’,塔是博雅塔,湖是未名湖,图则是图书馆。”这种概括很形象。
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原是燕京大学的校园。燕京大学的前身是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三所大学在1916年合并而成,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出任校长,改名为燕京大学,并择地建造校园。
1921年,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的赐园,以淑春园旧址为燕京大学的中心,同时收购了明代米万钟家的勺园旧址(当时是陕西督军陈树藩的私产)、载涛的朗润园,1931年又买下了张学良购置的蔚秀园。司徒雷登聘请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在园林基础上以中式建筑为主体,结合参照西式建筑,建造了美丽的燕京大学校园,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全世界最美丽的校园”。
燕京大学以玉泉山塔为轴线,从校门经石拱桥、华表,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未名湖畔有思义亭、博雅塔、临湖轩。几十幢建筑形成建筑群,以玉泉山塔为轴线,穆楼、贝公楼、宗教楼、思义亭、博雅塔、临湖轩点缀其中。这些建筑虽然在外观上尽量模仿中国古典建筑,但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有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等等。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燕京大学被分解,校园划归北京大学。1990年,燕京大学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教会大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它们的建校历史多数比国立大学更早,甚至也早于其他类型的私立大学。在教会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传教色彩越来越淡化,而其教育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因而校园建筑也更加趋向中国传统样式。在北京地区,除了享有极高声誉的燕京大学以外,还有一所天主教大学也很有名,它就是辅仁大学。
20世纪20年代,辅仁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合称为北平四大名校。辅仁大学校址在清贝勒载涛府邸,当时以16万美元永久租用。学校男女分校管理,男生部在涛贝勒府,女子学院在恭王府内,女生宿舍是瞻霁楼、宝约楼,环境幽雅。1930年辅仁大学新楼落成,由比利时建筑师设计,风格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辅仁大学建筑群与燕京大学建筑群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筑群,并称为北平三大建筑群。与燕京大学的命运一样,1952年辅仁大学被分解,原校址划归北京师范大学。
公立大学的校园风景
公立大学虽然起步比教会大学晚,但后来的发展并不慢,也有着很美丽的校园建筑。诞生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本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选址在北京西郊的清华园,这是清朝道光皇帝赐予四皇子奕詝的。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三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之一,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
1913年,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周诒春出任校长,他提出逐步把清华过渡成一所独立大学的设想。为此,学校在1914年成立了“工程处”进行大规模校园建设,聘请的设计师就是那位为燕京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进行校园设计的美国人墨菲。从1916年到1920年,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等清华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建筑”开始动工,成为此番建设的重要成果。
这四大建筑多为红砖青瓦、铜门钢窗,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而且内部装修都极力欧美化,甚至许多建筑材料和内部设备也是“舶来品”。它们和清华学堂、同方部等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为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为学校发展成为独立大学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四大建筑似乎早已褪去初建之时身上的欧美风格,和比邻的中式古典园林浑然天成,成为最具清华印记的符号。
别样的校园风情
民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内忧外患并存,扰攘纷争不已。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国立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可以彪炳史册,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奇迹一样空前绝后的大学。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西南联大的新校舍虽然简陋,设计方案却出自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大师之手。西南联大以常务委员会为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常务委员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当常务委员会主席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找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委托他们为西南联大设计新校园时,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下来。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劳作,一个中国一流的校舍方案展现在梅贻琦面前。但梅贻琦当即摇头否定:学校没钱实施这样的方案。他们二人只好再作修改。改一稿不行,两稿不行,直到改了五稿,已经将高楼改成矮楼,矮楼改成平房了,方案还是不能通过。梁思成忍无可忍,把方案当着梅贻琦的面往地上一摔:我已改了五稿!你到底要什么样的校舍?梅贻琦平静地告诉他:除了图书资料室做砖瓦建筑,部分教室用铁皮做顶,其余统统做茅草屋。梁思成以为自己听错了:茅草屋?你跟我开什么玩笑?茅草屋农民都会建,干嘛要我这个建筑专家来设计?
梁思成想要转身离去,梅贻琦拦住他说:国难当头,用茅草来建大学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尽可能好看点、好用点,这还得靠你们支持。梁思成默默无语。当晚,他和林徽因按照建造茅草校舍的思路修改方案……就是在这种茅草校舍里,西南联大的师生忍辱负重,砥砺前行,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建筑已经成为了经典,融入了今天的大学校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立志向学,服务社会。美丽的风景不只是外在的,更多的是留存于人们心底的情怀。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