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着四卷《萧华书法大教室精品教材》书稿,著名书法教育家萧华感慨万千。自幼坚持书法梦的他,从湖南新化的一个小山村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为了弘扬中华书法文化,他创办了萧华书法大教室,20年来,从中走出来的弟子已经有三千多人,他们当中大部分是青少年,还有不少是外地务工者的子弟。萧华说:我一生只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钻研书法,弘扬书法,我愿意为青少年书法教育事业再耕耘50年。
留着光头戴着黑框眼镜,衣着简单,举手投足随意间却透出一股师者温润的风范。不久前,记者在京城闻名遐迩的“萧华书法大教室”,见到了著名书法教育家萧华。
“萧华书法大教室”也是萧华的工作室,四面墙上挂满了萧华和他的年轻弟子的书法作品。谈及他的这些童子军的书法作品,萧华兴趣盎然:孩子们从小接受到了这个经典碑帖的训练,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也具备了崇尚正大气象的审美情趣,他们前途无量。
20年来,从萧华书法大教室走出来的弟子已经超过3000多人,他们当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最小的只有五六岁。如今,他们当中有500多人在各种书法比赛中荣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几十名优秀学生还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名校的书法艺术专业。桃李茁壮,新苗勃发,书坛后继有人。这是萧华最欣慰的事。
小山村孕育了他的书法梦
1969年,萧华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的山区县,却以“书法之乡”“武术之乡”闻名于世,诞生过成仿吾、陈天华等文化名人。提到家乡这些文化前贤,萧华都会肃然起敬。家乡人对文化的重视,也表现在对文字的崇敬上。“从小父母就教导我,字就是人的第二张脸,要写好了才行。”萧华说。
萧华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四兄弟中萧华排第三。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在萧华的记忆里,吃不饱饭是常态。但是生活的磨难却没有击垮萧华,反而让他更加坚定走书法创作这条路。
据萧华介绍,他的大哥文史地理特别好,还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后来,大哥去部队参军了,还经常写信回来鼓励我们练字。每每看了哥哥俊秀的字迹,我都特别羡慕。”
或许就是这时,在朦胧之中,萧华心中便埋下了一颗“书法家”的种子。
上初中时,萧华的数学老师的钢笔字特别好,板书也特别潇洒,萧华由此喜欢上数学老师的书法。下课后,萧华常去欣赏模仿。
“后来,我们数学老师还夸我说,‘你看人家萧华,钢笔字写的多好啊。’从那之后,我就更来劲了,连课也不上就专练字去了。”回想起当年的情形,萧华说完,便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从那时开始,萧华便慢慢认真钻研起了书法。
也正是中学时对书法的喜爱,让萧华遇到了书法人生的第一个导师——著名书法家、后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何满宗先生。
当年,湖南省举办“五四”书法创新展,年少的萧华写信给组委会问能否以钢笔字作品参赛。组委会负责人何满宗亲自给他回了信,表示钢笔字不能参赛,但赞许他钢笔字很漂亮,并鼓励他早日跻身书法家行列。
著名书法家何满宗的回信,让萧华心为之一动。之后,只要书法上遇到疑惑,萧华就会给他写信求教,在信来信去的指导中,萧华的书法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1986年,首届全国硬笔书法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当时正在读高中的萧华,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据萧华回忆,当时有将近60万件参赛作品,最后从其中选1000件参展,而自己很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千分之一。
“我记得当时学校奖励了我30块钱,娄底市教委奖了我60块钱。那时候30块钱很值钱,我吃一顿饭一毛多钱,30块钱够我吃两个月的饭了。”当年的情景,如今萧华依然记得很清楚。
正是这份荣誉,给这个山村男孩带来了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希望,也更加坚定了他心底对书法的那份挚爱,“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书法就是我的人生方向。”
“北漂”没有阻挡他的信念
高中毕业之后,萧华毅然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他的第一站是到湖南美术出版社做编辑,在那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书法。
为了寻找深造的机会,萧华带着家人选择了北上京华。初到北京之时,身为“北漂”一员的萧华吃了不少苦头。“当时十元钱,我们一家人得吃一个星期。租住蜗居,多次辗转。幸亏我们新化人身上都有‘霸蛮’的个性,所以觉得这些苦也就不算什么了。”“霸蛮”就是坚强的意思,萧华说,还得感谢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头,父亲的坚强也曾深深影响着他,因此“北漂”的窘境并没有使他退缩。
虽然经济上的拮据,时常让他陷入窘迫,却始终没有击碎他的书法梦。在“北漂”的路上,他依然怀揣着梦想,坚定地前行……
1994年,萧华凭着扎实的书法功底,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接受严谨的科班训练。那时候,很多课程都安排在晚上,交通也没有今天这样便利,即使上课的路程很远,对于萧华来说依然是风雨无阻,他没有落下一节课。
正是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课堂上,他得到了欧阳中石、卜希旸等名师的指导,而他则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取着中国书法传统的营养。1995年,年轻的萧华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4年,萧华再次走上了求学的道路,这一次他考上了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上课的老师有汤一介、金开诚、沈鹏、欧阳中石、王岳川、文怀沙等诸多名家。刚进北大的校门,已经是李铎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书协资深会员的萧华对自己还是挺自信的,但在第三天,当萧华上了研究生导师王岳川教授的课之后,他深深地被王岳川先生的学问、思想、爱国情怀所折服。下课后,萧华情不自禁地拉着先生的手,激动地说:“王老师,我需要跟您学一辈子。”
从此,萧华和王岳川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萧华留在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任教,一方面给王岳川老师当助手,一方面给来北大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到今天,萧华一直跟随王岳川先生,坚守在书法教学研究的高地上。
在求学生涯中,对萧华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当代书坛巨擘李铎先生。
李铎十分看重萧华端正的学风,正式收他做了入室弟子。萧华回忆,部队出身的李铎老师总是特别正气,充满正能量,每年都坚持做慈善。在为人处世之中,萧华继承了李铎先生的浩然正气和仁慈悯爱之心。在书法上,他秉承李铎先生倡导的临(临帖)、立(立风骨)、创(创作)、变(贯通)的思想。在书法创作中,他也坚持在创作实践中,获得“万象为宾客”般的大气。
生活的磨难,萧华从不放在眼里。对于积淀极为深厚的中国书法传统,他始终跋涉在拜师学艺的道路上。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咏转深沉,萧华终于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观念和书法风格。在未名湖畔,他将万顷碧波当作纸,书写着自己的理想。在衡岳山巅,他以千峰峥嵘为笔,寄托情怀。萧华诸体皆善,尤其擅长魏碑、汉隶、颜楷和行草,他笔法精到,品位高雅,书风雄伟又不失隽秀,师承传统又能别开生面,深受学界好评。
“大教室”催生了一批书法新苗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笔墨纸砚的书法艺术却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线,传统书写被严重忽视,特别是青少年已经拿不起毛笔,写的硬笔字也是东倒西歪,惨不忍睹。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曾任《青少年书法报》记者、《少年书法报》社长、《中国艺术报》少年书法版主编的萧华很是着急,他经常夜半在斗室里踱步,思索着书法教育走出困境的路子。
“总得要有人接过文化传承的棒子。”萧华决心从自己发端,将书法传承与教育的担子担起来。
萧华的想法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上个世纪90年代末,“萧华书法大教室”在亚运村炎黄艺术馆正式招生。“当时黄胄夫人郑文慧老师特别支持青少年学习书法,不但免费提供场地,70多岁的郑老师还亲自给孩子上课,教学生画画。”提起当年的情形,萧华难掩心中的感激之情。
在传授书法过程中,萧华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教学方法。萧华书法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尊重经典、依循笔法、艺道并修,简明扼要。萧华书法大教室的授课教材内容均选自经典碑帖,如隶书则取材《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魏碑则选自《张猛龙碑》《元桢墓志铭》,唐楷精选《颜勤礼碑》《多宝塔碑》《九成宫碑》等,行书则以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苕溪诗帖》为主。在笔法教学上,萧华精心研究了历代名家的笔法口诀心法,总结出了一套正确的执笔法、行笔法和运笔法,使学员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正确执笔运笔,从而写出合乎法度的字体来。
2006年,萧华书法大教室第一届师生展在炎黄艺术馆举办,赢得了大家好评。当时这些学生中最小的6岁,最大的80岁。“只要是喜欢书法,我都欢迎。”萧华笑着说。
2011年,萧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了第二届师生展。2017年在北京八一美术馆举办了第三届师生展。一批批热爱书法的学生在萧华的培植下成长起来了,著名国学大家、书画家文怀沙曾评价道:“书法包含了萧华对儿童的爱。他的书法不仅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载附了萧华对书法以及中国精神的钻研。”
“爱心班”寄托着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像萧华这样的成名书法家,还能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小孩子笔法的,的确是很罕见的,但萧华始终坚持着。他说:书法的传承靠心手相传,口诀手授。特别是青少年初学书法,正在打底子阶段,一开始就要将最正确最精华的内容传授给他们。
为了让更多人走近书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2011年冬天起,萧华开始在北京多个社区开办爱心书法班,免费教授书法。那个冬天,天气虽然寒冷,但爱心班里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暖暖的、充满了爱。
“爱心班不设门槛,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喜欢书法,想学习书法都可以来,而且都是免费学艺,我们自己贴成本租场地、买教具。”萧华告诉记者。在他的学员中,有清洁女工的孩子,有外来务工者的子弟,还有保洁员、保安、弱智儿童、聋哑儿童,及外国朋友。受其感染,“爱心班”每年至少办两次,萧华的许多老师和同行,也自愿加入到教学志愿者的行列当中来了。
在萧华的学生中,有位学生与正常人相比反应有些慢。他去上别的辅导班的时候,老师们都不愿接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萧华结缘,从此书法便为他打开了大门。学生流口水,萧华从不嫌弃;说一遍,学生没反应,萧华就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就这样,学生一天天成长起来,书法成为了自己的一个特长。有的聋哑儿童听不见,没关系,萧华一个一个动作做示范,用手势与他交流……“我不愿意拒绝任何一个喜欢书法的人。过去书法给了我人生的希望,现在我能用书法给别人带来生活的希望,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萧华说。如今,那几位“不一样的孩子”还凭借书法特长升入了大学,过上了与别的孩子一样精彩的生活。
“为了书坛薪火相传,这件事值得一辈子去付出”
如今萧华书法大教室,已经走出了3000多名弟子。
萧华的学生,有的曾在北京电视书法大赛,获过冠军;在北京APEC会议上,他的学生为外国元首和领导人表演书法,展示中华文化风范……萧华的学生们,入门之前基本上都是“菜鸟”,几年的训练之后,他们基本上都成为了精通笔法、挥洒自如的书坛高手,他们当中获得省市级奖励的有500多人,其中几十名优秀学员还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书法艺术专业。萧华的弟子也被媒体幽默地称为书坛“萧家军”。
萧华很敬仰陶行知先生,陶行知一生教书育人影响了很多人。
“为了书坛薪火相传,教育这件事值得我一辈子去付出。虽然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书法教学工作者,但是我现在执着地做,一直坚持下去,将来不也就成了陶行知的后继者了吗?”萧华坚定地说。
为了接过古人书法艺术的接力棒,让更多人从中领会到中华文化的精华,萧华常与古人对话,从书法经典中吸取营养,然后再将这种营养传递给学生。
临帖是萧华每天的必修课。无论前天睡得有多晚,萧华每天都会六点起床,开始临帖。在萧华看来,临帖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和古人对话的方式,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也是书法进步的源头活水。“我要不断与古人近距离交流,理解古人写书法的感觉,他们写书法的状态,读懂他们对书法审美的理解……跟古人对话、交流中,我们才会慢慢提升。”
在多年研习书法中,他一方面心摹手追经典书法,一方面研读经史子集,深入品味六书古文字,钟鼎款识、秦汉碑文、历代法帖。在书法用笔上,深蕴二王典雅高古,又能出入秦碑汉简的刚健古朴之中,力求汇通中西,熔铸古今,从而感悟到中国书法的精神魅力。或许这就是萧华能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真正原因。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为书法爱好者指点迷津,萧华将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在行笔、收笔、字形、章法、墨法以及临帖、创作等方面的书写技巧,整理成册,最终成为《萧华书法大教室精品教材》,该书已交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既有要点讲解,又有难点解析,既有理论概述,又有实践要领,对书法学习中的诸多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均有恰当解析,使其成为了书法教学和自学不可多得的入室门径。
萧华常把自己比作“卖烧饼”的人:即使是卖烧饼,只要坚持卖上二十年,肯定也会为人所知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萧华相信只要坚持的方向是对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传承书法,是他一辈子要做的事。“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让当代中国的青少年能在古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以书法为载体展示中国文化的正大气象和旷达胸怀,这就是我愿意终身追求的目标。”
□本报记者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