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场职工生活奠定了我的家国情怀”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作家陆天明:
“农场职工生活奠定了我的家国情怀”

陆天明在青岛做文学讲座
陆天明(左一)在颁奖仪式上给青年获奖者颁奖
陆天明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李咏
陆天明年轻时在新疆留影
 

近期,著名编剧、作家陆天明的长篇小说新作《幸存者》出版上市。据作者介绍,《幸存者》是其仍在创作中的长篇小说“中国三部曲·骄阳”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大城市知青接受时代感召,投身于新中国的边疆建设,奋不顾身,满怀激情和理想的故事。陆天明说:当年的新疆农场职工生活,给了我一种人民的意识与国家的情怀,增进了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陆天明一向以直面现实、大气厚重的剧本和小说创作著称。大约是在10年前某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笔者第一次有幸见到这位以嘉宾身份出场的著名编剧、作家。节目录制结束后,笔者上前主动与之攀谈,从而得以结识。转眼过去多年,为了这次的采访,笔者在北京建国门附近他的寓所内再次见到了他。

在上海街道和安徽农村度过青少年时代

陆天明祖籍江苏南通,1943年生,在上海长大,少年时代起就一直热爱写作。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立志要当作家。因表现突出,被选入上海市少年宫文学小组,课余经常得到少年宫文学老师的写作辅导,还和一些应邀来少年宫作文学讲座的著名作家座谈交流。在文学小组一直表现优异的陆天明可谓早慧,12岁时就发表了处女作。当时,他写的一首诗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选中播发。之后他也断断续续发表了一些小诗、小文章之类。

读高一时,少年陆天明响应有志青年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和贫下中农、工人一起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的号召,到安徽农村做了“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14岁的他住在农民家,和农民的孩子睡一张床,做所有的农活,包括那些繁重的农活。在干了一年的农活,当了一年完完整整的农民之后,一起下来的人大部分被调去芜湖钢厂当工人,只留下陆天明等人在农村小学当教员。不久,“大跃进”开始了,紧接着又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正在长身体的15岁的陆天明每天只能喝到两碗稀粥,早一碗,晚一碗。这个青葱少年终于扛不住,身体垮了,于是回到上海养病。

陆天明没有读完高中,也没有读大学,但却可谓读了“社会大学”。从1958年起,6年间,陆天明总是爱在工作之余写点什么。因为喜欢文学喜欢读书,除了做社会工作、街道工作,其余的时间段他就是上图书馆,有一年多时间,他每天下午都去图书馆呆上8小时,直看到闭馆才出来。可以说,正是青少年阶段这个时期的博览群书,为陆天明日后在创作上的一炮打响奠定了宽博和扎实的写作素养。

到1964年时,因为工作表现好,已经担任街道团委副书记的他,很快就将转正成为上海市静安区一名正式的街道团委干部。不过,就在这时,在中央的号召之下,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潮,广大上海青年更是积极响应。陆天明已经有过去安徽下乡的经历,按说不用再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上海了,但19岁的激情奔涌、热血沸腾的陆天明,毅然决然放弃了留在街道的正式工作,毫不犹豫地跟组织提出申请,主动报名要求去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并获得了批准。

大好青春支援边疆建设,在农场工作生活近12年

从1963年7月到1966年7月,共有逾10万上海知青支边新疆建设,陆天明就是其中一员。他和众多同行的年轻人乘坐的那趟专列,整整行驶了5天5夜才到达乌鲁木齐。陆天明记得,旅途虽然很劳累,但大家始终激情荡漾,一路上都在为祖国大地的辽阔和沿途风景的壮美而慨叹不已。

随后,陆天明又和同来的上海知青们从乌鲁木齐转乘汽车数小时,这才抵达离乌市逾200公里远的目的地——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奎屯市郊区。他和另外两名团校学员被分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的一个下属单位——条件最差、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共青团农场——1958年全兵团的共青团员捐钱建的农场。由此,落户于此的陆天明就成为了连队里一名光荣的农场职工。

广大知青都是真心实意来边疆安家,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青春的。初来乍到之下,也许有少数人在现实面前于内心会感受到巨大的落差,但包括陆天明在内的绝大多数知青确实没有挑剔这里或那里生活条件艰苦,也没有谁抱怨这个农场或那个垦区的工作多么辛劳。既然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就不必嫌弃这里偏远荒凉、生活单调,也不必为所住的半地下的“地窝子”空气不好、光线不好而沮丧。其实组织上也早有考虑,包括政治学习、看露天电影之类的集体生活,各个农场组织得也还算比较丰富,住“地窝子”也只是一个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奋战,相对比较正规的宿舍不到几个月就都建好了,于是广大知识青年们的住宿条件得以改善。

陆天明先是在农场当农工、农工班长,他和大家一起种地、挖渠,一起割麦子、拾棉花,和泥烧砖盖房子……虽然工作强度大,每天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度过,但他和大家都干劲十足,没觉得有什么委屈,心里只有一腔为祖国建设做奉献的青春激情在燃烧。

尽管陆天明只是个高中肄业生,不过在那个年代,却也属有培养前途的知识青年之列。再加上陆天明工作表现好,在地里干活一直都很踏实、卖力,所以不到一年,他就被上调农场二管处党委办公室,当了党委秘书。因为文书等相关工作都干得不错,陆天明被有关领导注意到,之后就又被调到师军务科当了参谋。再往后,几经历练,最后他又从师机关被调回到131团农场。直到1975年底上调北京,陆天明在新疆累计工作生活了近12年。这期间,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了两个儿子。

回想当年,陆天明坦承自己有整整7年没有提笔写过文学方面的东西。出于种种原因,从1964年入疆到1971年,他都成功地“压制”住了自己文学创作的愿望。陆天明就这样长年累月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劳动和工作着,始终怀抱和北疆劳动人民真正融为一体的信念,始终秉持和大家一起用双手改变当地面貌的理想。

话剧作品出手不凡,意外调入北京成为专业编剧

1971年,为纪念毛泽东1943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年,中央下发了一个文件,号召广大工人农民从事文艺创作。28岁的陆天明深埋心底的创作愿望终于被激发出来。其时已是农场政治部宣教处正营职干部的他向组织上提出申请并获准一周创作假。积淀丰厚的生活积累,蛰伏日久的文学梦想,终于汇集一处激情迸发!他心潮起伏,他奋笔疾书,终于在给定的一周时间里一气呵成地创作完成了这部早就暗暗酝酿在心的作品,这就是最终改变了陆天明人生轨迹的文坛崛起之作:大型四幕话剧剧本《扬帆万里》。

剧作完成后,曾得到下放兵团文工团的多位资深创作员的肯定和指导。在那个特殊年代,很多文艺届专才、名家,包括著名诗人艾青、实力作家王蒙等在内,都千里迢迢投奔并落户在新疆。就是在那几年间,陆天明在乌鲁木齐的有关会议上认识了在文联工作的王蒙。陆天明很佩服王蒙在逆境中的百折不挠和乐天达观,以及他在曲折艰难中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的精神。相识40多年了,陆天明一直尊王蒙为自己的老师,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王蒙与他们这些文学新秀开会讨论并为他们修改作品的情景。

陆天明回上海短期探亲时也曾把剧作寄给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审阅,不料全体演员都被感动哭了,剧院方面于是派来三位著名专家帮助陆天明分析和修改剧本。还有黄宗英老师,也曾帮助修改。几经打磨的《扬帆万里》日趋成熟和扎实,经新疆话剧团排练成时长两个多小时的话剧演出后,各方反响热烈,备受观众追捧,堪称一炮打响!于是一演再演,并在新疆的很多农场巡演。1973年时,新疆党委决定这部话剧进京参加全国汇演,结果同样赢得了热情赞赏和高度肯定,《扬帆万里》获得了全国性的很大成功。

《扬帆万里》在全国汇演中表现出色,陆天明也由此被中央广播文工团看中。团里领导几经努力,到1975年底,终于把陆天明调入团里下属的电视剧团编导组担任编剧,而且是全家四口一起调入北京,其中包括其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长子,1971年出生于新疆的陆川。以一部话剧作品获得重大人生机遇,这对于陆天明来说是个意外,当然更是一个惊喜。这样的情况在当年不说是绝无仅有吧,那也绝对是凤毛麟角,就算是在今天也是如此。陆天明当年决定响应号召去新疆支边是欢欣的,为了国家的文艺事业奉调进京同样也是欢欣的,毕竟这时候的他已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也更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就是从事关于文学的工作。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陆天明又调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一直担任专职编剧至退休。如今他虽然已是七十有四,但却老骥伏枥、雄心依旧,始终在孜孜不倦、潜心凝神地从事小说和剧本的创作。

用生命创作剧本和小说,孜孜不倦赢得斐然成就

进京以后,陆天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创作了众多作品,如长篇小说《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木凸》《黑雀群》《命运》《省委书记》,电视剧剧本《苍天在上》《大雪无痕》《高纬度战栗》《上将许世友》《李克农》《闻一多》,以及多幕话剧《第十七棵黑杨》,电影剧本《走出地平线》等等,堪称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作为一位公认的精力充沛的高产作家、编剧,他的众多作品在取得很好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广泛的大众知名度和卓然不俗的美誉。

陆天明很可能是中国新时期以来第一个创作反腐题材作品的内地作家,也应该是迄今为止创作此类题材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也难怪他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赢得了“反腐作家”的名号。1995年,他作为小说家创作的反腐题材长篇小说《苍天在上》,和作为编剧创作的同名电视剧同步推出,小说热卖兼电视剧热播,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他又以类似的方式向小说读者和电视观众先后推出了《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高纬度战栗》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进京40余年来,陆天明始终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小说和剧本的写作上,在他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的上下求索之下,在这两个创作领域都硕果累累也就是必然。对于小说家和编剧这两个身份,陆天明都同样看重。他坦言,“在小说和剧本方面创作我都很用心,只是这两类作品社会反响不一样,剧本完成后,要拍摄成影视作品,得受到制片人、导演、投资人、明星等的约束,是一个综合艺术,不在你手里完成,但电视剧影响大。我觉得小说和剧本这两者是同等的分量,都应该用生命好好地去完成”。

陆天明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幸存者》系其构思的“中国三部曲·骄阳”系列的第一部,也是其写作生涯中第十部重要长篇,试图以此“记录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据介绍,这部36万字的长篇小说,他为之酝酿准备了5年,写作则耗时33个月。陆天明说,《幸存者》当中也包含有反腐的内容,这部作品写的是上海知青在西北地区的故事,其中还写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西北修铁路的事情,虽然小说中没有直接点明,但其实也是以新疆为叙事背景。他确认此后他还将继续创作完成该系列的后两部,以“描绘改革开放近40年的辉煌历程,展现几代人在翻天覆地的岁月里所经历的不凡人生”。同时也是实践一位智者对他的劝诫:“写作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必须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

陆天明的长子、著名导演陆川在读了《幸存者》这部小说之后,情不自禁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衷心慨叹:“用文学去记录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心灵史这份责任,只有他们还在坚守。这份坚守尚存,或许就还能给中国带来又一次《绿化树》《黑骏马》《红高粱》《古船》《心灵史》《泥日》这样振聋发聩般的声音。”

据悉,“中国三部曲·骄阳”第一部《幸存者》,已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名单(这批选题共计97种,其中图书77种,音像电子出版物20种),也是当中唯一的文学作品。

反思知青经历,新疆生活奠定人民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新疆工作生活近12年,故乡是上海的陆天明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坦承,因为新疆在生命中留下的印记至为深切,所以他写了不少新疆题材的作品,包括以新疆为背景的作品,比如充满革命理想情怀的长篇小说《黑雀群》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以知青为小说主人公的《桑那高地的太阳》亦然,再如写知青在生活中发生异化,在苦难困顿中发生异化的《第十七棵黑杨》等。

陆天明很高兴自己有机会多次回返新疆作故地重游,比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地,他的感觉是变化很大,而且是变化越来越大,让人几乎认不出来了,新疆的建设与发展之快让他感到骄傲和自豪。陆天明也曾在1995年应兵团文联之邀到南疆的喀什去采风,虽然当年并没来过喀什,但他对喀什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识感,维吾尔族同胞的那种热情、豪爽与友好一如当年在北疆所感受到的。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新疆工作,并拨付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各个省的援疆工作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卓有成效。尽管陆天明往往是从媒体的各种报道得知的这一切,但他每每都为新疆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振奋。

回顾新疆12年的支边生活,陆天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批知青因此得以接近工人农民,和他们同吃同住,让我知道中国是怎么样的,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当年的新疆生活给了我一种人民的意识、国家的情怀,增进了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我们这代人写作,不只是为自己写作。”

□高山雪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