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说说厕所里的“尴尬事儿”
关爱艾滋病人 从消除误解开始
穿秋裤显胖?不穿秋裤变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爱艾滋病人 从消除误解开始

 

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人们对艾滋病普遍存在误解,许多人至今仍然认为,艾滋病的流行是吸毒者、卖淫嫖娼者及男同性恋者等一些边缘化的少数群体造成的。殊不知,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也已造成大量人感染艾滋病。记者就此采访了利康教育矫治所副所长张海涛。

利康教育矫治所承担着北京市教育矫治局各场所艾滋病所管人员的集中管理职能,目前是北京市最大的HIV人员集中治疗区域之一。矫治所从身体机能恢复、生命认知教育、心理情绪调节、社会情感塑造四个方面入手,为防范艾滋病传播,教育矫治艾滋病所管人员做出了积极探索。这四个教育矫治模块,对社会上的艾滋病人员也同样适用。

身体机能恢复——唤醒生命的希望

失去生的希望,感受到疾病对身体的侵蚀和生命逐渐流逝,是对艾滋病人员最沉重的打击。对此,做好艾滋病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身体机能恢复,借此唤醒其生命的希望。

身体机能恢复主要包括医疗救治、营养支持和运动康复三方面。定期检测CD4细胞含量和病毒载量,加强抗病毒治疗宣传教育。要通过医务人员指导用药并及时监测艾滋病人员身体状况。加强健康营养保障、科学配餐,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宜康体运动。

生命认知教育——坚定生活的信心

艾滋病人员普遍悲观厌世、自卑消极,如何帮助其燃起生活热情、树立生活信心,是一个重要环节。

用知识战胜忧虑、用科学拨开迷雾。让专业医务人员对其细致讲解相关疾病防治知识,指导艾滋病人员“与艾滋病和平共处”。引导艾滋病人员要理性面对困难、正确规划人生。

心理情绪调节——重塑健康的心灵

疾病的困扰、毒品的影响,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弯路,艾滋病人员的心灵千疮百孔,负性情绪增多、交往技能缺乏、自我管控差。帮助其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塑造健康心灵是帮助艾滋病人员的关键步骤。

运用音乐放松、情感宣泄和沙盘治疗等技术手段,针对个体进行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帮助艾滋病人员减少负性情绪,学会正确人际交往。开展正念减压、积极习惯养成、正能量激发等活动,引导艾滋病人员进行心理调适,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存在严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艾滋病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转介治疗。

社会情感塑造——共筑爱的桥梁

重归社会、正常生活是艾滋病人员的最终归宿。唯有亲人的接纳和社会的关爱,艾滋病人员才能够真正获得“重生”。

艾滋病人员需要获得家人支持,修复亲情关系。教育引导艾滋病人员反思自己对家人和社会的伤害,鼓励其大胆表达内心的愧疚和对爱的渴望。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彭程/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