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人操刀治印忙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玺印知识讲座(之三)
文人操刀治印忙

张国维篆刻作品:
西溪秋雪
苏堤春晓
图四:赵氏子昂
图三:米芾篆刻
图一:凝式
图二:六一居士
 

主讲人介绍:张国维教授,字效丞,在北京市文博系统工作,主要从事文物鉴定及金石篆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编辑出版《士一居印存》《金石字汇》《国维印稿》等书籍。其篆刻作品风格以汉印为宗,严谨深邃,古朴大方,北京奥运会时,“罗格之印”即出自其手。张国维先生家学渊源,其祖父张樾丞是清末著名篆刻家,有“铁笔圣手”之誉,曾为宣统皇帝制过八枚玺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开国大印,也出自张樾丞之手;其父张幼丞也是京城金石治印名家。近年来,张国维先生热心公益,积极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多次为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国学培训班授课,受到职工欢迎。

秦汉是印章篆刻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期,魏晋则趋于衰落。隋唐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书画创作渐渐红火起来。唐宋以前,印章主要是为实用,与书画联姻之后,在实用的基础上趋向欣赏,艺术性逐渐压倒了实用性。以前由工匠铸造,这时文人开始试刻,使印章艺术趋于质变。

在书画作品上题款并钤盖印章,现在所知最早的是五代杨凝式,他在所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中用了“凝式”(图一)一印,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到了北宋,欧阳修、文同、苏东坡、黄庭坚都有题款印章,米芾这类印的拥有量最多,常见的有七八种。现介绍唐、宋、元三代的几枚文人印。

欧阳修篆印

文人为印章设计篆文,至迟在战国已不鲜见,秦代的玺印官印据说都是丞相李斯设计的。但文人为自己的自用题款印作篆,据现有史料考证,最早的是欧阳修。他任参知政事时曾为宋英宗篆写“皇帝恭膺天命之宝”,自己的“六一居士”(图二)、“修”、“醉翁子孙其永保之”等印章,也都是自己篆文,另找工匠镌刻。印文采用的是古代篆体,而非宋代通行的“九叠篆”。

米芾治印

唐宋以前,文人从不刻印,既有观念问题,也有实际困难。观念上认为雕刻是体力活,是工匠干的,文人不屑于干。实际困难则是以前的印章多是金属材料,铸造工艺繁杂,非个体创作能够完成,而直接在金属上刻凿,又十分吃力。到了唐宋,纸张的普及使书画繁荣,书画繁荣使文房用具的需求大增,石砚非常流行,人们自然会想到用石材来加工刻制印章。现在发现的宋代文人印章,石材多半都是砚石,可为见证。据现有记载,最早操刀刻印的文人是米芾。

米芾在宋徽宗时担任过书画学博士,有机会观赏宣和内府秘藏,注意到了印章与书画的关系问题。他强调印章上文字的线条要细,这样才不会占用书画太大的空间,掩盖住字迹,污损书画。驸马王铣很信服他的话,将自己的书画印全都换作米芾的样式,篆文也求助米芾。

米芾不仅篆印,而且还刻印。苏东坡谪居海南岛期间,他曾寄四方印章给苏东坡,两人往来的信札今天可以读到,印章确实是米芾自己刻的。

但在宋代,像米芾这样操刀刻印的还是极少数,文人大多还是自己篆写印文,而把刻凿活留给工匠。不过石材取代金属材料的趋势势不可挡,为后世创造了条件。到南宋时期,文人们几乎人人都有一把印章,创作书画时有题必有印款,文人篆刻已是大势所趋。

到了元代,汉族文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当时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郁郁不得志的他们更寄情于书画创作之中,书画款印自然要加速向前发展了。(图三)

赵孟頫治印

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宗亲,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在元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他是有元一代泰斗级的书画家,对印章篆刻也有巨大的贡献。

赵孟頫编纂了《印史》,搜罗了340方古代印章,是元代印谱中的集大成之作。他高举起“印宗汉魏”的大旗,提倡复古主义。自唐宋官印多取九叠文之后,浮艳颓靡的流风不减,到南宋发展到专门流行“尚奇”的图案印。丢掉篆法,篆刻艺术势必没有了根基,赵孟頫提倡复古,其实是把印章文化引向了正途。

除了理论主张,赵孟頫更有艺术实践。他自己刻印,留传下来的印章有20多方,选用的是可以轻易入刀的灯光石,其实就是青田石的一种。他开创了最具特色、最具生命力的圆朱文印风,重新把小篆作为印篆文字,改变了从缪篆到九叠文所沿用的方折结体,克服官印中拙笨与刻意作态的横势,强化笔意和流美,达到圆转酣畅、气韵贯通的韵致。

圆朱文印风与米芾主张“印文须细”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让印章适应书画。精细的文字线条才能灵动流转,并且留出较大的印文空间,但也使文字变得相对难辨认。这正说明印章的艺术性在进一步提升,逐渐成为艺术品而非实用品了。因此元代的士大夫治印多学赵孟頫,圆朱文成为一大潮流。(图四)

吾丘衍治印

与赵孟頫不同,吾丘衍是个残疾人,左眼瞎,左脚跛,终生没有做官,44岁就自杀而死,他还只篆写印文从不刻印,但他对篆刻艺术的贡献,一点不亚于赵孟頫。他写的《三十五举》是印学经典,到今天仍值得反复研读。从他20多岁到杭州生花坊开馆业徒,到44岁投水而死,不过20多年,但培养出了赵期颐、叶森、吴睿等篆刻名家,理论影响远远大过赵孟頫。

吾丘衍与赵孟頫一样,也主张“印宗汉魏”,但他反复强调《说文》的重要性,自己的用印也多为仿汉印形式。因此他倡导的风格比赵孟頫要宽广得多,又被他的弟子再承传到朱珪、吴志淳等人,再向后世承传……吾丘衍的印风其实是篆刻发展的正宗,赵孟頫的风格只是绵延不断的一个分支。

王冕治印

王冕是元末明初的大画家,也是篆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比赵孟頫小33岁,但与赵有过交往,又与吾丘衍一派的吴睿、朱珪处于同一个时代,综合两家之长,开拓了自己的印。他是采“花乳石”入印的创始者,对石质印材很有心得,印章已透出浓浓的金石气息。

譬如他的“方外司马”印,以刀锋的一端直滴线条的中轴,徐徐摇摆刀柄,向前推进,沿着线条两边的石头都被剥蚀,这是以前的印章所没有过的。赵孟頫与吾丘衍都未针对印章材质的改变有所创新,王冕却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虽然他留传下来的印章只有十几方,但可以想见,只有自己刻制了大量的印章,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创新。

再后来,进入明、清,书画家们更重视款印在书画上的作用了,诗、书、画、印通过题款和钤印融为一体,印章篆刻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其盛景远非前代可以想象。这样的时代环境,当然就涌现出了更多技艺高超的篆刻家了。

□主讲人:张国维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