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南迁,是故宫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3年,因战火的紧迫,故宫人将118万多件文物迁移出北平,开启了长达14年的守护文明之火的长征路。多少故宫人因文物不得不与家人离别,最终客死他乡,改变了一生的人生轨迹。
2012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王戈在参阅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将这段历史编写成一部话剧剧本——《海棠依旧》。五年来,这部全部由职工亲自演绎的故宫大戏从报告厅一步步走上了保利剧院的大舞台。
“最初接触南迁史料是在2004年。为了统计1925年建院以来举办过的各种展览,我一个人在档案室里,每天逐字逐句地阅读着几十年前故宫前辈用毛笔书写的旧文件。”王戈介绍。于是这样一段尘封的往事在他面前展现了出来。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北京故宫部分文物被运往南京。因战火延续,这些文物之后又分3路被运往四川,在当时的乐山县存9331箱、峨眉县存7287箱、巴县存80箱。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后于1947年运回南京……这场跨越两万里、持续14年的文物保护行动,被称为“故宫文物南迁”。
2012年,故宫博物院团委举办青年文化节,计划制作一部原创话剧,王戈担纲编剧。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文物南迁”,决定以此历史为内容创作剧本。王戈说,他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浓缩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焦于一个人物“顾紫宸”的身上,话剧定名为《海棠依旧》。
导演毛尔南应邀执导话剧《海棠依旧》。最初这部话剧的演出场地定在故宫博物院的报告厅。谁也没想到,从2012年演出第一场之后,这部话剧火了!“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来故宫观看此剧。演出结束,她带头起立鼓掌,泣不成声。2015年,职工们在故宫宝蕴楼演出了这部剧,数百观众坐满观众席,一半人都是站着看完全剧。2016年,《海棠依旧》的演职人员首次走出北京,应邀在南京博物院进行表演。演出信息因系统故障在晚上10点发出的,没想到3分钟后,票就被一抢而空。2017年表演了两轮,分别在厦门鼓浪屿和北京保利剧院,共演出5场。”毛尔南说,这些业余演员一步步走上专业舞台,获得更多的观众和掌声,是他们用辛苦和作为一个故宫人的真情实感换来的。
主演李贞子向记者回忆了五年的“演员”生涯。“最开始演出的时候,服装道具都要省钱。我们就联系了一家专业表演单位,请求支援服装。对方很仗义,带我们去了他们存放淘汰戏服的大仓库。”李贞子说,同事们在飞扬的灰尘和成山的旧衣服里翻找合适的服装,“给我翻出一条粉色的旗袍和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对襟上衣、皱巴巴的宽腿裤子。粉色旗袍是我在北平时穿的,那套旧衣服是我带着孩子万里寻夫时穿的。”李贞子说,由于淘服装时弄了一身灰尘,饰演顾紫宸的姜龙斌抱着这堆衣服回院里时还被保安给拦下来了,“灰头土脸的,与平时的形象差距太大。”
毛尔南说,演员都是白天上班,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来完成排练。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这些职工是从戏剧表演的基础开始训练的。有些职工上班时间是早上7点半,经常排练到半夜甚至次日凌晨。有时候,排练结束离上班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了。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际,《海棠依旧》在文物南迁的起点之一故宫宝蕴楼进行实景演出。宝蕴楼前,每年只在四五月份开放的海棠花却有几朵在此时盛开了。
2017年,《海棠依旧》走上了保利剧场的大舞台。导演毛尔南在说明上突出了每一个演员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岗位——姜龙斌饰演顾紫宸,工作于保卫处办公室;李贞子饰演张庭月,在资料信息部应用研究组工作;罗丞涵饰演张庭树,在行政总务科负责管理通讯系统;李璐饰演王喜,工作于开放管理处午门管理科……毛尔南和王戈都认为,虽然演员是业余的,演技有些朴拙,然而观众看到的这不仅仅是一台普通的演出,而且是故宫人重现的自己前辈的真实故事。
□本报记者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