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石不能言最可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玺印知识讲座(之二)
石不能言最可人

田黄石
鸡血石
芙蓉石
青田石
寿山石
 

文人的青眼

石头是人类最早用来制造工具的材料,但作为印材被文人青睐,却始于唐宋。以石代铜,最大的原因是石材比金属柔软,便于文人士大夫亲手刻制;另外宋代军队庞大,兵器产量过大导致金属供求紧张,也使得石材占据主流。宋代《云林石谱》记载,当时石州(今山西离石)、辰州(今湖南沅陵)、光州(今河南潢州)都产治印的石材,而做砚台的砚石也被用来制印。

古代铜印都是工匠制作,唐宋文人开始操刀篆刻,一是由于书画艺术的繁荣使鉴藏题款印大量出现,二就是印章制作材料的改进,使文人有了篆刻的条件和兴趣。石材不像铜那样坚硬,又不像玉那么贵重,用于篆刻很便捷。明徐上达《印法参同》上说:“今之人多舍铜玉而尚石朴矣,岂不知铜坚久,玉贵重,抑不及石章且便易也。”周应愿《印说》谓:“石,刀易入,展舒随我,小则指力,大则腕力,惟其所以,无不如意,若笔阵然,所以反胜玉。”道出了文人青睐石材的心声。

元代王冕以“花乳石”入印,明代文彭以“灯光冻”入印,都成为印坛佳话,也说明石材入印对明清篆刻艺术的勃兴,意义十分重大。“花乳石”和“灯光冻”都是青田石,真正大量开采制印石材,是从明代开始,著名的产地有浙江青田、福建寿山、浙江昌化三地。

无论寿山石、青田石还是昌化石,能成为印材的石头,都是含水铝硅酸盐的叶蜡石,其二氧化硅决定了它的硬度在摩氏2、3级之间,正适宜篆刻,而水结晶体成分的多少则决定了它的透明度和温润程度。叶蜡石是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中,火山熔岩流泻到地面的洼地或缝隙中,与“围岩”中的硅和次生石英岩为伍,在沉积的蚀变过程中,因重力和结晶作用,长年累月形成的,需一两亿年的时间。

锤万击出深山

浙江青田石在宋代就被制作成锁片、香炉、首饰等小物件流行于世,元末王冕将“灯明石”锯成一块块方扁形状的印章,用水磨石时,磨出来的白粉把水染成了乳白色,所以命名为“花乳石”,其实就是青田石中的灯光冻。文彭以灯光冻治印流行的故事,前也述及,自文彭以后,青田石开始大量开采用于治印了。

浙江昌化石在明代已作为雕刻材料,山民从露在表层的矿石中采得稀少罕见的鸡血石,报官进贡后,成为官府、皇室的珍品,曾有人因献鸡血石而被封为“玉石官”。明代,昌化石已被大量开采,鸡血石和鸡血石章都闻名海内外。1784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临安天目山住持禅师献8厘米见方鸡血石一方,乾隆大喜,当即刻“乾隆之宝”四字,并注明“昌化鸡血石”。

福建寿山石在南北朝时已成为当地石雕材料,唐代已被当地寺庙石雕广泛采用,宋代则在当地墓葬中多见。宋代已有大规模的政府开采活动,元明时发展为当地山民的日常开采。但因福建地处偏远,寿山石一直未能越过武夷山脉,被用作印材比青田石、昌化石为晚。

明亡后,刻玉印第一高手江皜臣从浙江流亡到福建泉州,开始以寿山石入印。清初,入闽做官的篆刻家周亮臣又发现了寿山石,极大地带动了福建篆刻的发展,寿山石开始大量入印。康熙初年,福建人陈越山是明朝宦官之后,将寿山石运到北京出售,大受欢迎,牟取了10倍的暴利,使寿山石声名大震。明朝降将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州时,对寿山石进行了掠夺性、破坏性开采,日役千人,“掘田田尽废,凿山山为空”。后耿精忠叛清,清朝派了康亲王杰书率兵入闽平叛成功,镇守福建。杰书及其部属对寿山石的索取,比耿精忠毫不逊色,开采的寿山石品种已达20多种,最有名的是“芙蓉石”。

寿山石中的“田黄”在明代并不为人推崇,万历进士曹学俭崇祯年间见到田黄,是被人用做压空筐的“压筐石”。曹学俭对田黄的优良石性很惊异,称赏于世,这是有关田黄的最早记载。直到清康熙五十四年(1680年)出版的大学者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中,仍未提到“田黄”,可见在康熙末年田黄仍是丑小鸭。它的出名是在乾隆时期,乾隆极喜田黄石用来制玺印,并供奉在元旦祭天仪式的供案上,使田黄身价百倍,后被封为“石帝”,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如今,田黄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功在印坛是寿山

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叶蜡石。因含有少量各种金属元素杂质,使寿山石颜色丰富,硬度也高于纯叶蜡石,为2~2.5,密度为2.65~2.90。此硬度使其非常适合于刀刻,加之石质细腻柔润,使得雕成的工艺品具有非常润泽的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更因其有细微的脆性,运刀之时,手感极佳,透出浓厚的“金石味”,深得金石雕刻家们的喜爱。寿山石有许多品种,可归入三类,即“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以田坑石质量最优。

石帝“田黄”出田坑

田坑石是指在水田里(特别是寿山溪两旁)零星产出的寿山石,多以小块且形似卵石状产出。有白色、黄色、红色、黑色等颜色,分为田黄(也称黄田)、白田、红田、黑田、银裹金(有白色色皮的田黄)、金裹银(有黄色色皮的白田)等品种,其中以田黄最为珍贵,素有“石帝”之称。以它制作的印章在隆冬腊月印泥凝固的情况下,也能钤盖出清晰的印文,所以被看作石材中的极品。

半透明或更透明的田黄,被称为“田黄冻”,是田黄之极品,寿山石之冠。田黄石质细润,多可见似萝卜内的丝网纹之纹理,俗称“萝卜纹”。颜色以金黄、桔黄、枇杷黄为最佳,不少传世印章佳作闻名遐迩价值连城。如前已提及的乾隆“三联印”、慈禧“同道堂”印等,均为田黄所制。除田黄外,红田、金裹银、银裹金等也是珍贵稀有品种,价值极高。后两者常用其天然颜色的色皮雕刻俏色浅浮雕印身,深具韵味。

水坑“鱼脑冻”

水坑石是指寿山乡南面坑头矿脉中产出的寿山石,位于寿山溪坑头支流之源,故又名“坑头石”。透明度较高,多呈半透明,也有近透明者,光泽较强。寿山石中的许多“冻”、“晶”品种多属于此类。所谓“冻”,指质地细腻的半透明品种。所谓“晶”,则指质地莹澈的近似透明至透明品种。水坑石中的优质品种有水晶冻、鱼脑冻、黄冻、桃花冻(白底红点)、玛瑙冻、天蓝冻、环冻(有泡状小圆圈分布)、牛角冻(墨灰至黑色)、鳝鱼冻(黄灰色)、掘性坑头(产于坑头洞沙土中需挖掘而出,半透明,常有萝卜纹和红筋)等等,多以颜色、透明度及花纹特征命名,望名知义。

鱼脑冻,冻色如煮熟的黄花鱼脑,内里含白色棉絮丝状或飞散云状纹,“只怕日晒融,又怕风吹散”。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早有推崇。

山坑:“白芙蓉”“艾叶绿”“红都成”

山坑石是指寿山乡里周围山上矿坑中开采的寿山石,主要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乡方圆十几公里内。山坑石中较著名的品种有以产地或矿坑命名的都成坑石、高山石、善伯洞石、旗降石、墩洋绿等品种,也有以颜色或花纹特征等命名的豆叶青、芙蓉石等品种。山坑石是目前寿山石的主要来源,质量虽不及田坑及水坑石,但也有不少优质石料。

芙蓉石有白、黄、红、淡青等色,石质温润凝腻。白芙蓉在光绪年间与田黄、昌化鸡血石并誉为“印石三宝”,今天更有价值在一般田黄之上者。

艾叶绿在明代就被推崇,广西按察史谢在杭在寿山石中“独品艾绿为第一”。到清康熙末年,艾叶绿被认为是仅次于青田“灯光冻”、昌化鸡血石的佳石,后来则被田黄、白芙蓉掩盖。

红都成是都成坑中的极品,已绝产数代,以致今人有著书者认为根本不曾存在过红都成,可见其珍稀。其实寿山石矿经过几百年的大规模采掘,原产地已很难再见极品石料,多在民间藏家手中。红都成如此,田黄、白芙蓉也是如此。

主讲人介绍:张国维教授,字效丞,在北京市文博系统工作,主要从事文物鉴定及金石篆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编辑出版《士一居印存》《金石字汇》《国维印稿》等书籍。其篆刻作品风格以汉印为宗,严谨深邃,古朴大方,北京奥运会时,“罗格之印”即出自其手。张国维先生家学渊源,其祖父张樾丞是清末著名篆刻家,有“铁笔圣手”之誉,曾为宣统皇帝制过八枚玺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开国大印,也出自张樾丞之手;其父张幼丞也是京城金石治印名家。近年来,张国维先生热心公益,积极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多次为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国学培训班授课,受到职工欢迎。

□主讲人:张国维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