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如何让公共图书馆落地生根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让公共图书馆落地生根
政协委员:2000人以上社区应配建书店或图书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逐渐走进图书馆阅读书籍。然而,诸如公共图书馆数量不足、阅读时间不匹配等问题,还是阻碍着更多的人来到图书馆享受阅读的快乐。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并对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制度、应当承担的服务功能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作了规定。对此,政协委员也建议,2000人以上的社区都应该配建书店或图书馆,政府要给予财政补贴支持。

【调查】

公共图书馆服务数量不足

提到阅读,去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不错的场所。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市民对公共阅读服务的需求不小,同时表示出了对生活圈内缺少公共图书馆感到不便。“要是社区内能有自己的图书馆,看书就方便多啦。”家住丰台的马媛媛很喜欢看书,“从上学时,就养成了去图书馆借阅的习惯。一来是图书量大,再有很多买不到的藏书也能看到,而且很有阅读氛围。”

但是步入职场后,马媛媛的这个习惯就被打破。“别说社区,我家附近几站地开外,都找不到图书馆。其实,像我这种希望在家门口享受公共阅读服务的人还挺多的。”对于马媛媛的这种期望,退休职工王先生也很有体会。

“现在小年轻的都喜欢玩手机,看报纸、看书都用手机解决。但是我们上年纪的人还是喜欢纸质阅读。退休啦,没事做。就想到图书馆翻翻书,但是我家附近并没有图书馆。去一趟首图或者是国图,要倒几次车。真是不方便啊。”此外,在调查中,也有不少人表示,公共图书馆应该延长开放时间,方便不同群体的人走近阅读。

在出版领域工作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刘明清表示,目前北京大部分的居民社区仍然缺少文化服务设施,比如书店、图书馆等。他认为,品质精良的社区书店或图书馆不仅仅是买书、看书的地方,而是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改良社区风气的公共文化空间。从更高的意义上讲,社区书店图书馆如作用发挥得好,甚至可能成为一方居民的另一个精神家园。

对马媛媛和王先生提出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有限的现象,不少地方也开始思考并且解决相关问题,这其中就包括朝阳区。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介绍,朝阳区传统公共图书馆网络按中心馆、地区分馆、街乡图书馆、社区(村)图书室四级布局,目前,朝阳区公共图书馆已达500余家。

据了解,四级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朝阳区公共阅读服务“四网”之一。其中还包括,以130多台自助图书馆为主体的城市街区图书馆服务网络覆盖朝阳主要街区;以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服务点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文化社区、首都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及第三方特色数字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及以流动图书馆为主体的定制化阅读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朝阳区通过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升级改造,已建成13家分馆,43个街乡实现通借通还,构建“四网一体”的服务体系,建成3家城市书房。未来5年内,朝阳区将在每个具备条件的社区和村都开设“城市书房”。目前已确定的地点有来广营、孙河、三里屯等地区。

【探索】

城市书房让公共阅读引入社会化

推动图书进社区,带动全民阅读之风,近两年,政府层面一直在积极地做着努力,例如朝阳区图书馆启动的城市书房建设,正是公共阅读服务社会化的一种新探索。

白色的书桌、黑白亮色的沙发;2万余册图书、10台可上网的电脑;低幼阅读区、免费开放……今年5月,新建成的朝阳区图书馆三里屯分馆时尚又温馨的阅读服务环境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前来。

去年4月,朝阳区图书馆启动城市书房建设,进行公共阅读服务社会化的新探索。 通过社会化运作,与北京梦工坊咖啡有限公司在西坝河东里建成了第一个“城市书房”——“梦工坊”。据了解,目前已经建成三座城市书房,每天从上午9点到晚间12点,书房免费接待周围居民借阅图书。

事实上,早在2014年朝阳区便在图书馆(室)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如建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力量参与管理的朝外街道图书馆,街道提供设施与场地,区图书馆配送图书资源,政府适当对其提供资金补贴,而由民办图书馆负责日常管理,保证365天开馆,并组织阅读指导、专家讲座、文化沙龙等阅读活动。

今年4月,悠贝首家阅读加油站落户到了双井的一家民生银行。据了解,这次合作也是朝阳区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推广全民阅读的又一次新的尝试,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延伸公共阅读服务末端,更好解决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百姓享受到更便捷、专业公共阅读服务。

特色图书馆互动零距离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特色的图书馆也应运而生,让市民感受到更丰富的公共阅读服务。比如,不久前开放的角楼图书馆。它独特的外形,和内部陈设,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北京的文化特色。而其中的藏书和实物陈列,也向读者传递着北京的历史。

和角楼图书馆差不多,位于北京CBD的郎园,“新风景”——良阅·城市书房也别有一番特色。“新风景”——良阅·城市书房是郎园和朝阳区文委共同打造的24小时开放的新型网络化书店。书房刚一落成就摆进了3500册图书,读者可在此免费看书,并通过首图读者卡免费借阅。由此,园区内50多家文创企业的职工拥有了一个“共享书房”。这里恰巧位于建国路,傍晚很多白领在此等车去通州或燕郊,有这样一个温馨的文化场所,让回家等车变得不再那么焦躁。

据了解,这里不仅仅卖书和借书,还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结合读者反馈和文化热点,不定期会邀请作家、诗人、学者通过郎园微信公众号制作视频,推荐他们的图书,和读者互动。这家书店还与出版机构合作密切,定期举办思想对谈和读书沙龙,形成实体书店与读者社群之间的良性循环。

【建议】

配套建设社区图书馆

首都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覆盖,一直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在出版领域工作的市政协委员刘明清表示,作为基层文化设施的社区书店或图书馆仍然很重要,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买书,也为了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改良社会风气。他建议,2000人以上的社区都应该配建书店或图书馆,政府要给予财政补贴支持。

刘明清提出,建议政府出台规划政策,达到一定规模的,如人口2000人以上的新建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书店或图书馆。同时鼓励支持开发商、物业公司等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提供开办社区书店图书馆的经营用房。

同时,政府应对社区书店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对长期坚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社区书店,出台奖励政策。对有志于创办社区书店或图书馆的公民、企业,给予公共文化投入补贴支持。当然,对假借经营社区书店图书馆而从事非文化经营活动的,也要给予行政处罚。

政协委员俞渝则提出,当前各地文化设施大多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通病。拿目前本市各区的文化馆、图书馆为例,其建造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从外观上看具有很强的美感,但是其中的人流量却不大,使得政府大力投资的文化设施不能物尽其用。

对此,俞渝建议,北京大量优质文化空间,均可以通过采用委托运营的方式进行盘活,用民营企业的创意、活力、资源,为文化空间聚集人流量,丰富群众日常生活。比如,针对一些图书馆,可以通过政府提供场地以及装修,运营方通过技术手段,全面打通借、阅、售各环节,依托数据与物流配送优势,贴近当地居民阅读爱好,优化新书采编流程,提升新书引入效率,丰富图书馆业态布局,有效提升图书馆人流量借阅量。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