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将土方拉走治理再运回,通过自行开发研制的设备,对被污染土地进行水气共治,将污染土地原位修复,最终达到安全数值之内。近日,经过两个月的验收合格公示, 北京南四环外的槐房路4号地原地修复成功。这是国内污染土地原地修复成功的首例。
槐房路4号地总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由于场地之前长期从事沥青混凝土生产,场地土壤、地下水均受到包括苯、C10-C12脂肪烃在内的石油类有机物不同程度污染,受污染的土壤总方量近40万立方米;受污染的地下水面积为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北海公园湖水域面积;土壤污染深度在18.8米以内,地下水污染深度在22米——30米。
国内污染土地,通常采用异位治理,需将污染的土壤开挖出来,通过车辆运送到处理厂进行焚烧或者高温解析处理。但是,污染物体量太大,运输成本过高,同时北京还没有企业具备处理如此大规模污染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苯具有挥发性,一旦运载设备密封不严,极易发生泄漏。
槐房路4号地是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自有土地,在北京市环保局的指导下,决定采用原位修复技术,历时一年,对40万立方米污染土壤、面积近10万平方米,污染深度达30米的土壤、地下水进行修复。环保部门组织国内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论证,针对该项目确定了严于欧美标准的修复目标值。
“原位修复无需土壤开挖、污染地块原位设置修复设备的治污技术,二次污染风险低。”市政集团四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天予说。
前期打井时,一进厂区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油污味道。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都要穿防化服、戴防毒面具。
实际操作中,污染场地上共打了238口气井和110口水井:气井分11米、15米、18米三层抽出土壤中的苯,经过催化燃烧、活性炭吸附后把符合标准的气体排走;水井则把地下31米的地下水抽上地面,进行除污治理后,回灌至地下。每一口井的影响半径是10米至30米,从而实现对污染物的全覆盖。
地面上配套建设了土壤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到9000立方米/小时,水处理设施每天的处理能力是5000吨。
从2016年4月正式开始修复后,历经1年时间,槐房地块水土治理基本完成,也实现了污染修复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今年7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已经完成对土壤的验收,和对地下水持续半年共12次验收。”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