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节、葡萄节、西瓜节……还有一年一度的中国设计节,在大兴,这些重大节日期间,不光吸引着大批的媒体摄影记者,活跃在大兴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们也会抓住拍摄美丽家乡的机会。而这类人群中,很多是老年摄影爱好者,他们是来自大兴区老年大学的学员,平均年龄65岁。
提到老年大学,对于大兴区的老年朋友来讲,绝对是引以为豪的一个地方。专门建设老年大学教学楼,大兴区在全市算得上首家,在全国是第二家。从2001年建校时的3个专业9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4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两千人,累计毕业学生万人。老年大学在大兴老年人眼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里承载着我们的‘大学梦’,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说这话的是老年大学摄影班高级班毕业的柴树森老人。退休后无所事事的他走进了老年大学,从一张白纸学起了摄影。两年的学习课程,如今柴树森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的一员。“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摄影老师。他不但教会了我专业摄影,还给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色彩。”
柴树森说的摄影老师正是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胡广文老师。作为大兴区摄影家协会主席,胡广文可以说是大兴区摄影领域的领路人,在大兴的摄影圈,没有人不认识“胡老师”。退休后,胡广文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老年大学的摄影班。每周她都会准时来到教室为学生上课。
柴树森告诉记者,老年大学摄影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基础班、摄影高级班、后期初级班、后期高级班等。“老年学生需要更细致的讲解,所以胡老师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耐心一点点教大家。”柴树森说,“胡老师从来没厌烦过,而且她的语音总是特别温和,特别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例如胡老师给学员点评照片从来不说拍的不好,而是改成‘这方面需要提高’‘感光度有点儿高’”……
一般情况下,通过两学年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就能自己创作作品了,可以去参加各种摄影比赛。令柴树森欣喜的是,去年他成为了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通过参加中国摄影家学会函授学院北京摄影家协会分院的学习,胡老师带领的40名学员整批成为了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记得那一期学员当中,能加入市协的,大兴区最多。”柴树森自豪地说。
加入市摄影协会,给了柴树森更广阔的摄影舞台。他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摄影老师,经常会带着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的任务去为基层职工、居民、村民讲课。柴树森告诉记者,自从参加了摄影班培训,自己觉得又多了一份职业,那就是“摄影记者”。
柴树森还讲了件令他难忘的趣事。“记得2014年大兴区第一次承办中国设计节,在亦庄举办,开幕当天主办方安排了国际上的设计大腕们走红地毯的环节。当时媒体来了十几家,他们都忙着在里面拍展览,忽略了走红地毯这项。于是我们70多个学员可是当了回‘摄影记者’,红地毯两边支满了三脚架,我们这个一通拍啊!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效果特别好!后来,主办方特别感谢我们,还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好照片呢。”
像这样的拍摄活动,胡老师经常带领着学员们出去采风。每个学员手里都留了不少关于大兴区发展变化的记录照片。当年大兴地铁建设,从挖下的第一锹土,到最后通车,摄影班里有学员一直跟踪了两年,跟地铁工人都熟悉了,照片非常有意义。如今,大兴又在全力建设新机场,这么好的记录机会,摄影班的学员又把镜头对向了新机场的建设过程。
采访中,柴树森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毕业了,但结交了很多摄影班里的同学,这个组织成了他生活当中的重要部分,他特别喜欢培训班里融洽的气氛,共同的兴趣爱好让老年人们凑在了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感觉自己都年轻了。
眼下,柴树森又报名了英语班。“当时报名的时候,入学申请提交的前一天晚上,老年大学门口排起了长队,可见老年人渴望学习的积极性有多高涨。” 听说,老年大学又开设了科学养生、保健操、健身舞等10余个新课程专业,柴树森说看到现在的老年人这么勇于掌握新特长、开拓视野,特别激励他要不断学习。他喜欢这种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与大家一起互促交流、切磋技艺的快乐时光。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