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历史中走来的重阳节
孝行没有来日方长
穿越时空来相见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7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历史中走来的重阳节

 

中国的历史灿烂,文化渊源流长。就拿古人留下的节日来说,每个节日都是历史的演绎、智慧的展现和文化的传承。追寻重阳节的历史脚步,我们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重阳节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民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们的情感寄托、传承发扬的不断变化,现在,重阳节的活动对象和情愫倾泄,重点落在老人身上,于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或“敬老节”,旨在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的恩德。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节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他人说:在皇宫,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节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重阳节这天,人们要饮菊花酒,以除不祥。

三国时的魏文帝时代,重阳节成了“吉日”,使“重阳”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魏文帝曹丕。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初九的主要内容由“避祸和消灾”改为“祈寿和祈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已被民间普遍重视。《齐人月令》中记载:“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历史进入到唐代,重阳节成了民间正式的节日。唐太宗李世民把重阳节赋予“敬老”。据《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

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的“延寿客”——菊花的风头盖过了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用300字篇幅介绍当时开封重阳节的盛况。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了大喜的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的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之外,菊花也是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元朝时,受蒙古族习俗的影响,九月初九要洒马奶酒进行祭祀。皇家也开始学习汉人赏菊、饮宴,宫中有了菊节,还有马球游戏。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张培胜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