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李金柱,千万网民追捧的“竹笛大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金柱,千万网民追捧的“竹笛大咖”

李金柱正在为全国的笛友编制伴奏。
“这里我也工作过,这个农村商店变化很大,可老传统没丢。”
 

互联网时代,在博客上获得将近3800万的人气,怎么说都是“大咖”级的人物了,这个人叫李金柱。李金柱有如此高的人气,是因为他手中的那根竹笛。

李金柱早年师从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学艺。圈里人知道简广易是笛子演奏艺术家,圈外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知道的是那首最著名的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

早年曾在基层供销社工作的李金柱是地道的北京人,现在,作为北京音协会员,他通过互联网展开了群众音乐普及工作……

2017年9月上旬,北京长阳半岛小区。

白露刚过,北京秋天的天空越来越接近几十年前那种透蓝的颜色。室外楼宇间人造的小桥流水的园景里,秋草略显枯萎,开始增多的落叶在弯曲辗转的水道间星星点点藏身歇息起来,将近正午的阳光,散碎了落在地上的一片秋意。小区里静静的。

当一曲悠扬的《牧民新歌》的笛音从一户人家窗口隐约传出的时候,小区保安告诉记者,您找的人就在那扇窗户里。隔着打开的车窗,记者无意间就把车停在小区门口的路上,静静地听下去了。保安说:“好听吧?像是在听音乐会,像CD机放出来的。”记者说:“好听。”对话的我们都忘了车子堵在了门口,直到后面有车要进小区按了喇叭催促,保安才不好意思地说:“您挡路了,进去吧,找好车位。”

笛音不断传来……

15年前,李金柱笛声震惊了周围人

15年前的一天,李金柱和朋友一起看一场民族音乐会演出,舞台上的笛子独奏刚开始一会儿,李金柱就悄悄对朋友说,他的演奏不好,让我来的话比他强多了。朋友一惊!他从来没有见李金柱吹过笛子,这话说的也太不着边际了,但还是顾着李金柱面子说,人家这是专业演员在演奏,笛子长什么样你都说不周全,你得了吧。音乐会散场,李金柱和朋友离开了。

两人分手之后,李金柱瞒着朋友回家拿出自己闲置了几十年的笛子,但放到唇边一试之后他惊呆了——第一口气吹出来,笛子居然连响都没响!他被自己气得胸口发闷!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他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开始恢复很多人不知道的童子功,终于,在三个月之后,李金柱“出山”了,在很多场合开始表演笛子独奏,这下他身边的所有人傻了眼。

2006年,李金柱带着早年恩师简广易的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报名参加在无锡举办的“听雨杯”海内外中国竹笛演奏邀请赛,那场大赛的邀请赛评委是蒋国基、詹永明、戴金生、林谷珍、杜如松、王次恒、魏显忠、陈惠龙等国内顶级笛子教育家和演奏家。说起参加这场比赛的原因,还是因为网友的“强迫”。三个月苦练恢复了童子功后的李金柱很快就名声大噪,国内网友追随者众多,当得知无锡要举办这次国际顶级的笛子演奏大赛之后,许多网友便竭力鼓动他去参赛,开始他坚绝不去,后经不住网友的劝说,才在最后时刻买了一张火车站票,在车上站了一夜到达无锡。

在现场比赛时,他的《牧民新歌》刚刚演奏一半,评委老师就说:“好了,你下去吧。”他一愣,对老师说:“我怎么也要把作品演奏完啊?”老师说“不用了。”评委的话在李金柱心里被翻译成了“这个大赛不尊重选手!而不是自己的演奏水平不够。”一气之下他回了北京。没想到回京时间不长,他接到了组委会通知“你获得了‘听雨杯’大赛的银奖。”疑虑消除了,但他谢绝了组委会的奖杯,只接受了获奖证书。

2010年,李金柱又参加了中国民族组管弦乐会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邀请赛,这次获得的还是银奖。

“如果不是当面演奏,而是用什么方法把选手和评委隔开比赛,我会得到金奖。”李金柱不无调侃地说。

已经于2000年因严重抑郁自杀辞世的我国笛子演奏艺术家简广易不知道,自己当年的弟子李金柱,现在是中国民间最有名气的业余笛子演奏者,正在民间把简氏风格的笛子演奏艺术发扬光大。

“这是我心里的声音。”

故事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

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李金柱有一天回家忽然对妈妈说,同学家有一个竹子做的笛子,吹起来可好听了。正在做饭的妈妈随口回答:啊,笛子……等了一会儿,身后再没有儿子的声音,妈妈就端着刚刚做好的饭来到了饭桌旁,依然没有见到儿子。李金柱不是个淘气的孩子,妈妈不担心他会到家属院里去和别的孩子打架,就坐下来等着儿子。饭都快凉了,妈妈才看见儿子兴冲冲地从外面回来,一进屋不是坐到桌子旁吃饭,而是紧靠着妈妈站住了,然后他把藏在身后的右手露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把竹笛。妈妈忙问:“这笛子哪来的?”

“刚刚跟同学借的,我想给你吹。”回答妈妈问话的时候,李金柱显然藏了很多心思。

“吃完饭再吹行吗?”妈妈说。

“不,我就现在吹,吹完了还要还给同学呢。”

听儿子这么一说,妈妈微微一笑说:“吹吧。”当时妈妈的口气里,这个“吹”字里,多半是“吹牛”的意思。

得到妈妈的鼓励,小金柱紧贴着妈妈把笛子有模有样地举到了嘴边,“噗——”地吹了一下。妈妈笑了,说:“笛子不好听!”小金柱赶忙说:“我、我吹错了,再来!”这次他先是把笛子小心地在嘴边找好位置,然后用足力气——这回笛子吹响了,也把妈妈吓跑了。他委屈地对妈妈说:“您躲什么?这是我心里的声音。”

从此,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竹笛。

李金柱的第一把笛子是怎么来的他已经记不得了,反正那之后整个儿童时代的后半期,李金柱绝大部分课余生活都是伴着笛子过来的,他和自己那个有笛子的同学没事就在一起听收音机里的笛子演奏,然后两个人模仿着学,家属区里的大人们夸这两个孩子不胡闹,有出息。

1970年,自己玩笛子10年之后,16岁的李金柱跟妈妈说,想找老师学笛子。妈妈问:“上哪里找老师啊?”那个年代中国正处在文革高峰期,电影院和收音机里除了几个样板戏之外,就是电台里频繁播送的“语录歌”,在这些作品中笛子的声音很少。李金柱说电台里有一点儿笛子的作品,他想找在那里演奏的人当老师,“我要去中国广播文工团找一个叫简广易的人,我觉得他是中国吹笛子吹得最好的!”李金柱告诉妈妈。

建国初期,李金柱在电力系统工作的父亲就从天津到了北京的石景山,参与了新中国国家电力事业的早期建设,后来调动到了房山良乡的国家电力设备试验、生产基地,他的爱人和孩子也随着到了良乡,但父亲没能陪着儿子长大到喜欢笛子的岁数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当李金柱告诉妈妈要去北京城里学笛子的时候,妈妈一下子担心起来,从他们在良乡的家到儿子要去学笛子的地方,有60多里,而那时北京郊区的交通条件很差,从良乡到位于北京西城区当年的广播文工团,除了长途汽车之外,就是坐火车到永定门火车站再转车。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往返北京郊区和市区之间,妈妈实在想对儿子说:“不行!”但最终她没有说出口,儿子在家属区和子弟学校里是有名的好孩子,学笛子更不是什么歪门邪道,她找不出理由来拒绝。

是妈妈的支持成就了今天中国民间笛子演奏的“大咖”。

拜师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已经混乱一片,李金柱失去上高中的机会,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了当年房山供销社周口店分社的山区商店,每个月拿16元工资。站在老师面前,从郊区赶来的李金柱十分不安,简广易很快就知道了这个孩子的心思,笑笑说:“放心吧孩子,只要你是这块料,我就教你。”李金柱还是想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没等他开口,老师又说话了:“我不收学费。你是这个材料我教你,不是这块料,就回去。行吧?”

后来和老师在一起了他才知道老师的更多情况。当年的中国广播文工团民乐团笛子演奏家简广易是四川重庆人,他九岁开始学笛子,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民间音乐家叶仰曦、段广义,以及著名笛子演奏家刘森。

恩师免费收李金柱做了学生,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每个周末李金柱成了简广易家的常客。

《牧民新歌》继承了老师的神韵

李金柱得到恩师简广易真传的最好证据是演奏《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简广易在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因为吸收了多种演奏技巧,兼容北方梆笛高亢明亮、灵活爽朗的风格,又有南方曲笛圆润含蓄、抒情柔美的特点,一时成了笛子演奏史上的一大创新。今天,《牧民新歌》仍以其独具“雄而雌、强而弱、刚而柔、狂而雅、神而洁”的神韵风靡海内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了具有人类文化传承意义的教材作品当中。

李金柱与老师的关系,凝练神交于《牧民新歌》中,他说这是自己对恩师最好的纪念,要把《牧民新歌》一直演奏下去。“在人们怀念简广易的时候,我会按照老师当年录制最成功的第一版的风格展示给世人。”李金柱说。老师的第一版风格除了他之外没有人再能够表现出来了,“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北方风格的作品,一定是骑马的感觉,不能吹出来发软,像骑驴。我不是拟古一味地效法老师,白石老人那句话‘学我者死’是艺术传承的真理,但老师当年创作这个作品的‘格’摆在那里是不能动的,艺术的传承中‘传’和‘承’是有机的整体,现在很多人演奏《牧民新歌》来得过于自由,已经失去了对作品原意的尊重,失了‘格’。”

简广易创作《牧民新歌》的音乐动机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们的放牧生活景象,他是在被草原风光深深打动之后创作了此曲。可惜的是作品创作完成后正处于文革大动乱时代,没有被广泛传播,直到1973年才正式在广播电台播出,瞬间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笛子金曲。

李金柱在自己家里用自己编配的伴奏为记者现场演奏了老师风格的《牧民新歌》……

引子部分旋律非常动人,以羽调式的自然音列上下波动,自由伸展,运用垫音、颤音、滑音等笛子技法对旋律的巧妙装饰,刻画出了特定的意境:一望无际的草原,碧草如茵、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中间有一段短暂离调,为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而演奏上的气息控制、力度的对比等方面的考究,也使优美的旋律更充满了蓬勃激越之情。

中间他停下来为记者讲解:

第一段的慢板,展示的一种安详、幸福、恬美的意境,其中走马节奏的律动、羽调式旋律的强调和应用,渲染的是草原风光,富于内蒙古民族民歌风味。“你能看见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背上,是在歌唱生活、赞美家乡。后面紧跟的跳跃小快板,是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了,以吐音技巧和跳跃的节奏型使旋律活泼跳动,是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场景,是不是把牧民扬鞭催马奔腾如风的欢乐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最形象的部分是第三段,这是第一段不完全变化的再现,运用了花舌、飞指的技巧,模拟出了骏马奔腾昂首甩鬃的画面……我的演奏中有很多的小细节处理,就是曲子本身的动机必须的,不是在炫技。”

他说,每次演奏《牧民新歌》,他的眼前必定会出现内蒙古大草原的画面,一幅幅地展开,时而迟缓时而激奋。“当年老师面对面教我的时候有很多话并未明白,现在回想起来,很多话都是艺术的真谛。比如,老师曾经说演奏的时候音符是看得见的。现在我才真真地体会到了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我在指导群众业余乐队的时候就曾经把老师的这句话说了出来,但一般人听了之后都是一脸的茫然。”李金柱说。

听李金柱演奏《牧民新歌》演奏这首曲子,能感觉到他处理的细节非常多,而且每个乐句、音符即使在高音区也很适度,他只用六、七分劲儿的分寸,把曲子分解为一个个细节,再组合成完整作品。后来记者找到了简广易先生的《牧民新歌》,听完之后觉得,李金柱确实把老师这个作品的神韵继承下来了。

退休,是另一个开始

现在63岁退休在家的李金柱,非常关注群众性的业余文化生活状态,看到很多老百姓自费购买各种乐器组建乐队,在公园里自娱自乐,经常会走过去给人家指点指点,但大多时候他得到的是失望。确实依照他的要求,那些群众性的音乐自娱水平缺陷过大,比如他曾经告诉人家“音乐是看得见的”这句话,人家就听不懂,谁能知道他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艺术修炼呢?

以笛子独奏曲《走西口》为例。李金柱演奏的笛子独奏《走西口》和我们一般听到的完全不同,他认为,演奏这个曲子,要充分表达出恋人的话别,开始的段落每个气口是短促、断开的,似乎让听众能够听到话别的人说出的每一个字,而到了抒情的尾部乐句,笛音悠长起来,表现的是人物的无以言表时的心曲。

记者听了他的演奏,真切的感受到了他说的艺术氛围,他把一首人们耳熟能详,早已将人物和场景了然于心的作品,通过独到的技巧,让听者鲜活地看到了主人公在艰难岁月里特定场景“西口”的话别,仿佛听到了主人公的心曲,为人展现了一个更加感人、全新的《走西口》的艺术形象。听他的《走西口》,历史的空间被压缩到了眼前,原本还是轻松的心绪会在瞬间纠结起来,难以排解。

打开互联网的相关网站,输进“李金柱”三个字,信息量很大,除了他演奏的笛子独奏曲外,还有不少他为网友们编配的专门用于笛子演奏的伴奏。在他向记者讲解了自己为网友服务的录音设备后,记者才知道他退休多年来,已经自学成了一名相对专业的音乐制作人。“网友经常找我作曲、配器,或者请我进行笛子演奏教学。”他说。最近,他正在应北京怀柔区税务局之邀,为他们创作一首歌曲,小样已经出来了。

还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李金柱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上世纪80年代,他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财政系统,又开始自学计算机工程,成为他们那代人中少有的自学学会计算机编程的人。“我觉得退休和不退休的本质区别,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内容,比如闲下来就是喝酒侃大山,那会让我焦躁不安。”他说。退休后的李金柱依然很忙,他规划过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演奏会,“我很有信心,只要在短期内做恢复性练习就还能达到专业的水平。”

现在互联网上在网民中流行的笛子曲,多一半的伴奏编配都是李金柱做的,记者问:“您累吗?”李金柱回答:“不累,乐此不疲,这就是我退休后的样子。”

□本报记者 胡志强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