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保护长城到 挖掘长城文化经济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保护长城到 挖掘长城文化经济
——长城保护志愿者王长青的民族情怀
王长青(左)和好友“长城专家”董耀会
 

说起保护长城,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长城景区内“禁止乱涂乱画”的文明观光提示牌,但鲜有人知的是,在长城周边,还有一群致力于保护长城的志愿者,他们研究长城的历史,了解长城文化,关注全段长城的损坏程度,更身体力行,为保护长城出谋划策。王长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长青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从小就生活在密云古北口长城边上的一个小山村里。他被称为“古北口长城保护第一人”。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致力于保护长城,到如今,他不仅成为保护长城的践行者,更在不断挖掘长城文化的基础上,探索适合长城周边老百姓发展的文化经济。

“我们保护文物,并合理利用长城文化发展经济,服务于老百姓的小康生活。”在王长青看来,这才是把情怀融入生活的最直接的做法。

不忍文物受损

一封信掀起了“保护长城热”

了解密云古北口的人可能知道,这是一个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史料记载,古北口自北齐天宝六年就开始修建长城, 历经北周、隋、唐、五代和明朝的修缮, 形成了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司马台长城和古北口镇的防御体系, 是冷兵器时代从没有被攻破的长城体系……

多年来,王长青走遍了古北口镇的所有长城及遗址,对于长城文化更是了解得十分透彻。他告诉记者,1987 年, 古北口长城以构思奇妙、设计奇特、结构新颖、形态各异作为中国唯一的一段完整保留了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不断有人到长城上拆城墙建房,甚至围猪圈。一时间,古北口长城被人为毁坏了不少。“看着身边的长城被损坏,我得做点什么。”于是,1978年,20岁出头的王长青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呼吁抢救古北口长城。

在信中,他这样写道:“长城, 是我们的祖先历经无数的岁月创造的杰作, 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像我们家乡的古北口长城, 自隋唐至全国解放, 历经188 次战争, 这么多次的战争都没有将长城毁灭, 现在可千万不能毁在我们的手上, 救救长城吧, 救救我们的古北口长城吧…… ”

信寄出去一个多月后, 被刊登在了《北京日报》内参的显著位置上, 并送至中央和市领导的手中。与此同时,保护长城的呼声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或许正是因为这封信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后来,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修复古北口长城指挥部’。”王长青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被冠上了“古北口长城保护第一人”的称号。

至此,王长青也正式走上了保护长城之路,成为古北口长城的义务保护员。而古北口长城所辖的司马台、卧虎山等段落也陆续得到了修缮。

义务保护长城40载

遍访辖区遗迹

如今,王长青已年过60岁,而细算起来,他身体力行开展保护长城工作的年头也接近40年了。在这期间,王长青遍访了密云区范围内的所有长城遗迹,以及相关的古村落。

“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阻止人为破坏是当前最重要的保护工作, 对攀爬野长城、在长城上乱写乱刻、乱扔垃圾的人进行批评教育, 对损毁长城的违法行为决不姑息。”王长青回忆,有一次,他在巡视卧虎山长城时,两个外地游客正要写“到此一游”的留言时, 被王长青看到并及时制止,加以批评。

那两名游客不解地问他:“您是干什么的? ”王长青不客气地说,“不管我是干什么的, 你们都不能在长城上乱写乱刻!这是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

除了在长城上制止不文明现象外,王长青还坚持每年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的长城保护教育, 亲自为学生们讲述古北口长城的历史。同时,组织动员中小学生并和他们一起捡拾破损城砖, 并将其码放到长城脚下, 为修缮长城起到了保护作用, 在下一代人心中形成保护长城的意识。

此外,几十年来, 王长青找市、县有关单位争取资金几百万元, 对古北口所辖长城以及城楼进行了保护修缮。而对于没有争取到资金进行修缮的长城,王长青也挖空心思为长城附近的村子出谋划策。

密云区大城子镇有一处长城造型形成英文字母“V”字形状,常有驴友前去观光和攀爬。“那段长城很有特色,但并没有完全保护起来。”王长青告诉记者,他去过“V”长城很多次,也给长城脚下的墙子路村出了很多保护长城的主意。

王长青建议,村子可以修缮通往长城的山路,避免驴友爬山受伤;同时,收集遗落在山上的长城砖,以备修缮长城所用;第三则是组织一支长城保护员队伍,防治游客损坏长城。“墙子路村的村支书接受了我的建议,把‘V’长城用民间形式保护了起来。”王长青说,如今,前去“V”长城一睹风采的驴友越来越多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也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就连村里小商店的生意,都好了起来。

说起保护长城的故事,王长青变得滔滔不绝。他说,长城保护工作是一件长远的事业,他会一直不断地做下去。

探索长城文化经济

努力造福后人

如今,保护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意识,扎根在人们心里,而这个时候,王长青又开始琢磨新的东西。那就是在挖掘长城文化的基础上,造福长城脚下的古村落。

“多年保护长城的工作,让我对密云的每一段长城背后的故事,都非常了解,特别是古北口段。”王长青告诉记者,1988 年,他为了编写乡志, 走遍了古北口地区的每一个村庄和每一处古迹, 搜集整理和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资料。1989 年底, 厚达410 页20 余万字, 历时近两年的《古北口乡志》编篡完成, 同时, 王长青搜集整理的《姊妹楼的传说》等数十篇古北口长城民间故事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以及《中国长城民间故事选》等书报刊发表、收录。

“在古北口这块土地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抬头就是故事, 迈步就有传说。作为我们这一代人, 有责任把这些宝贝记录下来, 保存下来, 并把它发扬光大, 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长城历史文化!”王长青说,“那一次编写《乡志》, 让他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片饱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 也使他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在王长青的工作中,跟保护长城同步进行的还有发展密云民俗旅游经济,他曾先后为密云很多民宿旅游项目出谋划策,打造了无数广为人知的旅游项目,密云的人间花海、知青文化公社等旅游项目的开发都有王长青的创意在其中。

而如今,王长青的目光还是没有离开长城,“长城脚下还生活着很多老百姓,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大山之中,有的还是守卫长城的后人。”王长青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意,让长城能给它的守护者们带来经济价值,让山里的老百姓,日子更加富裕起来。

“就当作另外一种回馈吧。”把长城文化融入到现代经济当中来,王长青正在这条探索的路上,努力前行。

□本报记者 王路曼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