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古典文化中体悟“美”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曼:
从古典文化中体悟“美”

做客电视台
 

自2007年以来,她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她对历史的叙述引人入胜,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著名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她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凭借充满哲思和诗意的点评,获得了超高人气。如今她在喜马拉雅电台讲唐诗,播放量高达1500万。她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

从小就对古典文学充满热爱

蒙曼出生在河北省平泉县,蒙曼的爸爸妈妈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同学,爸爸在文革期间跟着妈妈一起做了乡村教师。

在蒙曼童年的记忆中,爸爸妈妈是非常爱看书、爱学习的人。她的家里有很多藏书,尽管父母的工资很低,但家里的钱一半用来买书,另一半用于生活,基本上存不下一分钱。

“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到周末,我和哥哥就趴在窗户前等着去县城的爸爸,因为爸爸一定会带回两样东西——小人书和好吃的,我俩就一边吃一边看书。那是每周最期待的时刻。”回忆起这个场景,蒙曼脸上带着淡淡的笑。

蒙曼的爸爸到乡下后,因为喜爱文学,做了语文老师。在蒙曼的印象中,爸爸“很酷”,“那时候爸爸教古文,从来不带课本,每次都是背着讲、背着写。爸爸永远都那么自信,而课下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觉得值得,他愿意这样潇洒地讲课。而这种对教育、对学生尽职尽责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我。”

可能受父母的影响,蒙曼从小就喜爱古典文学,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蒙曼说:“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引领着学生的精神成长,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做出成就来,是非常自豪的。”

大学萌发的唐史情缘

蒙曼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1995年暑假,蒙曼还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大孩子。虽然已经在历史系上了三年学,但是,对历史是什么并不甚了解,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迷惘。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她漫游到了西安,又搭顺风车到了埋葬唐玄宗的泰陵。

“看到泰陵之前,我已经瞻仰过西安的许多名胜古迹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昭陵的石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再来看泰陵,我真的震惊于它的卑小。难道,这不足一人高的石狮子守卫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盛世天子唐明皇吗?搜寻了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依稀记得,玄宗逝于安史之乱中。也许,天下大乱,陵寝就只好因陋就简了?可是,清末更是乱世,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不也照样奢华无比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回到学校,蒙曼翻了几本书。这才知道,慈禧定东陵之所以华丽,是因为它前前后后修了三十五年之久;而泰陵之所以简陋,不仅仅因为成于乱世,更因为它是在唐玄宗逝世之后才开始修建,从动工到完成不足一年,岂有不仓促之理!

“得知这个缘由的一刹那,我心头的震撼才真的无以复加:唐玄宗当政四十四年,竟然不修陵寝。难道,这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会死的皇帝吗?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决定要学唐史,我要了解这个不考虑死亡的时代!”

随后,蒙曼将主要研究领域定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后,她回到中央民族大学,正式成为一名教师。而她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也深受学生喜欢。

多年的研究,让蒙曼对唐玄宗充满了热爱,“玄宗真是个极富生命力的皇帝!早年,他旺盛的精力施之于政治,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开元盛世;中年以后,当他的政治热情如潮水一般退却时,旺盛的精力则施之于情爱,于是,又有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爱情传奇。他追求完美,无论是道,是情,总要轰轰烈烈,总要发挥到极致,这才不负其才,不虚此生!在这样的追求中,只有不能自已的生命热情,哪里还有死亡的位置呢!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慷慨挥洒、盛唐气象吗!”

让观众从古典诗词中感受“美”

自2007年起,32岁的蒙曼第一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随后,她又四次登坛,陆续主讲了《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一时间很受观众欢迎。

看到自己讲的课能被更多人听到,蒙曼很开心,她说,中央电视台是个大平台,而做老师的都有传道解惑的热情,希望更多的人能快快乐乐学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而后,蒙曼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她婉转诗意的点评,受到很多观众的喜欢。

“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有那么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读诗。我个人无论是出于职业考虑,还是说个人兴趣,对古典文化真是非常非常的热爱。但是就感觉诗词这么好的东西怎么现在这么‘小众’了呢?诗词大会里可以看到,这些好东西并没有‘小众’,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喜欢着,我只是不知道而已。一看人家不管是修车的老大爷,还是一个农民,或者身患绝症的,都对诗词充满热爱,真是感觉兴奋。”

诗词大会决赛落幕后的元宵节,《蒙曼品最美唐诗》节目在喜马拉雅悄然上线。上线十天,就获得了播放量破300万的好成绩。

“我觉得唐诗最大的痛点是,说起来你仿佛知道,深究下去,你并不真的知道。所以我在喜马拉雅读唐诗,就是想跟大家分享分享,你可能知道之后的‘那些东西’,就是你可能还不知道的东西。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对美的理解会更深。如果一个人能够从诗词中体悟到美的话,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温柔敦厚之心。伴着‘春花秋月等闲度’的情怀,你就觉得人的情感特别细腻,人生特别丰富、美好。”

对话蒙曼

记者:您在《百家讲坛》讲了武则天的一生,您觉得应该怎样评价武则天?

蒙曼:我觉得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政治家,从14岁入宫,到80多岁体面退位,几乎有60多年的时间都在跟政治打交道。她对政治局势的走向,她对不同时期政策的制定,她对人才的选拔,她对复杂政治斗争精准的判断能力,她的铁腕和杀伐决断都是非一般的帝王所能及的。当然,她遭受了很多攻击,比如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清洗了众多掌握实权的大臣,毒杀自己的骨肉,后期宠爱面首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因为,在一个男人掌握最高皇权的时代,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成为帝王,本身就属于“非法当政”,为了把非法当政之路合法化,她必然要采用一些不合常规的手段,因为她终生都迫切需要解决自己当政身份的“合法化”。

此外,人们对她毒杀亲生骨肉、养男宠的攻击,都是基于一个女人的身份,一个母亲的角色。其实,抛开性别,你看中国的帝王史就会发现,为了夺权,杀子弑父数见不鲜,后宫佳丽三千也是常事。所以我说,从政治家的角度,武则天的作为是“合理合法”的。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肯定是有所失职的。

记者:您曾说“武则天之后,再无武则天;武则天之后,又有千千万万个武则天”。怎样理解?

蒙曼:是的,前者是因为武则天产生的唐朝政治环境是相对宽松的,所以她能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步登上帝位。因为有“前车之鉴”,随后的朝代里,女人干政的环境越发严苛,再没出现过像武则天一样的女皇帝。但是,因为有武则天朱玉在前,它对女性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后来的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以及众多女性,在机缘合适的情况下,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创建了属于女性的政治辉煌。

记者:您也讲唐玄宗和杨贵妃,对于他们的爱情,您怎么看?

蒙曼:如果说,武则天是最有魅力的女皇,那么唐玄宗绝对是最丰富、最立体的君主。他在险峻的政治斗争中出生、长大,经历了夺权的“腥风血雨”,年富力强时励精图治,一步步将唐朝推向巅峰,开创“开元盛世”,老年专注享乐,宠信贵妃,遭遇“安史之乱”,将盛唐推向了下滑之路。他本人通音律,又是非常好的音乐家……如此大开大合的一生,让人惊叹。

我觉得唐玄宗在遇到杨贵妃时,已经是“退休心态”——觉得一辈子的政治大事已经忙得差不多,开始追求纯洁的爱情,而他又遇到了一个恰当的人——杨贵妃。杨贵妃用现代的话来讲,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他们是纯粹的“艺术伴侣”,有精神契合的知己。

记者:如果借用时下最流行的“你幸福吗”来造句,您觉得是“武则天幸福”还是“杨贵妃幸福”?

蒙曼:首先,幸福是一种自我评价,庄子跟惠子辩道,惠子曾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具体来讲,后人能难用浅显的“幸福”与否来评价古人。但一般来说,能量越大,能够掌握的自主选择权越多,幸福的可能性会高一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登上九五之尊的武则天来说,她的幸福感肯定要强一些。

但是也会有人说,她毒杀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母亲孤独终老到80多岁,怎么会幸福?这可能就是基于传统的“女人的幸福建立在家庭幸福之上”而有的论断。武则天不是一般的女人,所以不能用一般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她。她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求仁得仁”的角度,她肯定是幸福的。

而杨贵妃是被人放到那个位置上的,她的自主选择权很有限,她是不合格的“政治家”,却是一个天赋很高的艺术家。当然,无论是武则天,还是杨贵妃,跟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女性比,她们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应该是比较幸福的。

记者:您还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杨坚杨广父子,您怎样看待他们?

蒙曼:综合来讲,杨坚开创了隋唐盛世,是一位勤勉有作为的君主,但是在我看来,他的道德洁癖太严重,在他治下的国家,三个人一起偷一个西瓜,三个人是要被通通处死的。道德洁癖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反人性”的,而他和他的继位者杨广共通的便是对暴力的滥用,人文关怀的缺乏,隋朝二世而亡,也跟这个脱不了干系。

在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我们引进了西方“功利”性的评价标准,比如疆土开拓了多少,开创了多少“前无古人”的制度,发动了哪些著名战争等等,作为圣明帝王的标配,而中国传统的儒家评价体系则一直着重“道德”,看重人文关怀。

在看历史时,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帝王扩展了疆土,但是无数的百姓为之送命,某个政治家进行了改革,受灾受难的还是百姓……所以我觉得评价一个帝王或政治人物,应该把是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综合起来作为评价标准。像杨广修建大运河,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揭竿起义,“毁在当代”,然而京杭大运河畅通南北,却又“利在千秋”。

【记者手记】

最近构思着蒙曼老师人物专访的写作大纲,估计脑细胞死掉了无数。写作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一篇大文章,常常要耗掉很多心血,但这又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当你沉浸其中,走进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想他们所想,苦他们所苦,思他们所思,心灵就跟着别人的故事过了一遭,生命由此丰盈、厚重。

蒙曼32岁便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成为这个节目中最年轻的主讲人,因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深得观众的喜爱。常有清高之士诟病《百家讲坛》和讲史的专家学者,在见蒙曼之前,我也是这样的心思,但见了她之后,我生出了浓浓的敬意。那么娇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那样一颗伟岸丈夫的心,却又能寓阳刚于春风化雨般喃喃细语的温柔里。中间有崇拜者过来要签名,她谦和应对,外界辉煌闪耀的金粉银粉加诸其身,于她,也不过一朵嫣然的空谷幽兰,轻轻雅雅抖落的,是一地诗意。

游走在学校和社会各类讲学活动之间,她说,在学校,很难真正理解社会,而不理解社会,更难理解历史。

采访那天,她穿着一件天蓝色的中式短衣,上面绣着淡雅的花儿,留着短发,脸上挂着淡然的笑。无论记者提什么问题,几乎不用思考,蒙曼就能出口成章。再仔细品咂,很有几分哲思。诗意,就那样落落自然笼罩于其身,让人如沐春风。蒙曼说,历史如果失去大众基础,就失去了生命,这是《百家讲坛》最大的意义,但普及需要把握尺度,既要负责任又要为大家所喜闻乐见。把研究的内容融入大众的文化理念,雅俗共赏,一直是她心里的一种追寻。

任何传统文化,总需要有普世的传承者。有人赞誉,必然有人毁谤。但她寡淡于外界,执着于历史、诗心传承的专注,让人感动。蒙曼曾在《中国诗词大会》担任评委,《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后,蒙曼说:“中国人的诗心没有死,只是未激活。”

如今蒙曼在喜马拉雅电台讲唐诗,播放量已破1500万。她说,古人的生活很精细、很雅致。诗词其实一直都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并已经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像日常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都是从诗句慢慢走入寻常百姓的话语体系的。

“人生一定要有诗意,要有超拔性的一些东西。”蒙曼说,下班回家的路上,夕阳西下,看到天边的美景,内心感受到了跟平时不一样的一种美好,“怦然一动”,或者“会心一笑”,都是一种诗意,再辛苦的一天,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

“诗意就这样,让平凡的每一天,都活色生香起来。”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