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不长,1.5公里左右,263家商铺,其中餐饮企业115家,24小时营业让这里每天人流穿梭。郑青云便是这条街的街长。
郑青云是东城区北新桥街道的工委书记。在东城,一名工委书记担任街长,很少见。
“区领导点名点出来的。”郑青云说。
如今走在簋街上,时尚中不失中式原汁原味的风格扑面而来,“脏、乱、差”的形象不复存在。
“簋街整治出来太不容易了!”郑青云有点感慨。
加班加点、周末没休息,都已经不叫事儿,整治过程一言难尽。
簋街每天平均接待超6000人,周末客流更是经常“破万”。当四面八方的食客大快朵颐、觥筹交错时,周围的居民却要忍受着与之相随的油烟乱排、垃圾乱扔、私搭乱建等问题。餐馆24小时营业,违建与老百姓居住的院子搭在一起,平房院胡同窄,一着火容易火烧连营,大的消防车都很难进来……
在郑青云看来,这里处处存在着安全隐患。
“治理之前,一条街上只有两个消防栓,这显然是不够用的,对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造成威胁。”因此整治簋街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拆除违建的同时,把燃气管道引入,“起码杜绝液化气爆炸。”郑青云说。
从去年10月着手整治开始,到今年五一新街亮相,郑青云下了很大功夫。
“我的身份有点优势,老百姓的事要管,商家的事也要管,所以协调、解决问题力度会大一些。我们的方法就是自治、共治、法治。”郑青云首先组织成立了簋街地区的商会,让商会自己想办法出政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己把簋街管理好,政府尽量只起指导作用。把簋街商户动员起来,实行门前三包,参与环境整治,保持现在的状态,商户更加珍惜成果。现在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加入了簋街商会。
簋街商户易主频繁,外立面改造是常事。
“我们还把权力交到商会手上,比如商户外立面改造,要首先经过商会批准。同时,商会的责任也增加了。”郑青云举例说。
有了自治,同时实行的还有街道、社区、商会、百姓的共治。
“我手机接到商户的电话并不多,接到最多的,还是老百姓的电话。”
餐饮垃圾污染街道,24小时产生声、光污染让老百姓怨声载道。
簋街涉及四个社区,每个社区负责一段,都有巷长经常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路过也会监督。
“这增加了我们的眼睛。”郑青云说。
更重要的是,居民代表也加入到共治中来,出现问题召开协商会议,共同解决。
比如商户用喇叭喊客的问题,现在杜绝了。招牌光线太亮照得老百姓家里昼夜光亮的问题,由专业人士设计,使招牌更加雅气,而不是越亮越好。厨余垃圾油渍沁入道路石材的问题,要求商户必须垫上保护层,倒入垃圾车。
“也有法治,法治是底线,保证自治、共治更顺畅。”
整治后的簋街,保证了一店一设计,得到业内人士、专家的高度评价。商铺的外立面,有现代的、中式的、明清的,风格多样,包括夜景照明、园林绿化甚至是卫生间,都专门进行了设计。
现在,簋街正在筹建管委会,保证每天都有人在街面检查,保证簋街整治提升成果。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