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为企业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
“只要人还在,就会一直做公益”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7年9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人还在,就会一直做公益”
——记北京壹家人爱心联盟创办人程浩
 

出生在山东烟台的程浩是个标准的90后,岁数不大但是却有10年的“公益龄”。2013年底,在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后,他与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北京壹家人爱心联盟”。

那时的程浩只有23岁,年轻的他总有着北漂的孤独感。“我希望帮助更多的人,真正去做一点事,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团队成立的最初两个月,是程浩和志愿者们的迷茫期。程浩曾组织20多名志愿者去香山捡垃圾。他们从山脚一直捡到山顶,途中能捡到各种塑料袋、果核、饮料瓶,一趟下来,每个人都是好几包垃圾。

因为诸多因素,捡垃圾的项目没坚持下去。之后,程浩又带着团队去过昌平区的孤儿院,志愿者们会定期陪着孩子们讲故事。 2014年春节过后,程浩开始和团队思考未来的方向,他们将目标定位在社区扶老。

没有品牌和影响力,开始推广社区扶老项目时,他经常遭遇到拒绝的言语。那段时间,他每隔几天就要尝试去一个新的社区谈项目,一连10多个社区,却一家也没谈成。一个多月后,程浩终于敲开了一家社区的大门。海淀区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终于松口,同意团队过来办活动,教社区老人上网。社区扶老项目虽然做起来,却远比想象的难。程浩和团队要教老人使用电脑Photoshop软件,而这一教就是近两年时间。

几次课程下来,程浩发现一个20名老人的课程,两三名志愿者根本忙不过来。因为老人理解力没有年轻人快,学习起来需要手把手地教,而且往往要多次演示。因此,一般针对年轻人的课程方式和进度,根本不适合老年人。

面对老人们渴望的眼神,程浩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上课,而且还要把老人教好。程浩开始在网上发布招募信息,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做课件,常常忙到后半夜。他还私下找朋友介绍,去不同学校寻找志愿者。

在程浩的努力下,最终确定了30多位老师。公益项目每周一次课,老师虽是流动的,但通过程浩的安排,每次总能确定几位甚至十几位老师手把手授课。70多岁的张老参加了全部的课程,一周刚开始他就盼望着赶紧到周末,张老说:“如果每周末不参加他们的大课堂,就感觉生活过得不充实。” 通过社区扶老项目,程浩和团队收获很多,每次走在社区,总有叔叔阿姨亲切地和他打招呼,笑着聊天,甚至邀请他去家里吃饭。

去年8月,程浩决定带领团队在社区等地义务开展外语学习,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积极为冬奥、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做贡献,并免费为外国友人传授汉语知识,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此外,程浩还带领团队开展了爱心衣捐及社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使团队的活动不是单一地只针对一老一幼的群体。

去年11月,成立3周年的“壹家人”志愿者数量也从最初的20个人,发展到如今的700多人。关于未来,程浩很坚定地说:“还想着再多几个3年,只要人还在,就会一直坚持做公益。”

□本报记者 盛丽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