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造楼门文化 能否破解楼门管理之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楼门文化 能否破解楼门管理之难?

 

楼门是一个社区的基本单元。在京城一些大型社区、老旧小区,楼门建设管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对此,一些区街着手打造楼门文化,探索解决之道。不久前,朝阳区就举行了楼门文化巡礼表彰活动,100个楼门荣获朝阳区“传统文化季”百个特色楼门称号。

【现象】

楼道环境脏乱差

“这新刷的墙才几年,又被广告弄成个大花脸。”每次进出楼道,家住南三环的王静都会这么叨唠几句。面对居住的楼道环境,她的总结是脏乱差。“就拿这楼道里的墙来举例,贴的写的都是广告,还有人踢的脚印。看着心里就添堵。”

王静居住的小区有十几栋楼房,“矮点的板楼还可以,楼道还算整齐。环境最差的要数这几栋塔楼。”大约4年前,她家楼房楼道墙壁进行了粉刷。白色的墙壁配着绿色的墙围,看着既整洁又舒心。“也就坚持半年,就又有人开始破坏了。最可气的是管道疏通什么的小广告,大黑字印在白墙上,哪哪都是。”

无独有偶,居住在石景山的李玲也生活在这样的楼道环境中。“我住的是6层的板楼,走进楼道你就会看到,墙壁上,楼梯台阶上,都是印的广告。横七竖八的,这些人真是太可气。”不仅对于被破坏的楼道墙壁很愤怒,李玲还对居民们任意在楼道堆放杂物的事情很恼火。

“像我婆婆家的楼道中,总有不少大件杂物堆着。破衣柜、大纸箱,不少人就这么常年放着。还有人用这些物件,给自己家隔出一个通道。这都是安全隐患。”李玲说。

对此,记者也浏览了北京市消防局的网站。其中关于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提示提到,高层建筑疏散楼梯、走道严禁堆放杂物,时刻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楼门管理无人问

除去在楼门的硬件上缺少维护,在调查中,不少居民也提到,楼门缺少管理人、缺少文化建设的现象也很普遍。“住进楼房总觉得缺少和邻居间的沟通,每天上下班,都是出电梯间进家门。邻居间很少打招呼,有时住很多年都没说过几句话。”居民张先生说,“而且一个楼也没有楼门长负责,不管是楼道环境还是楼门外的环境,都处在无人问津的状态。”

“现在胡同有小巷管家,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楼房应该把楼门长推广。”家住马家堡的马女士建议,“我同事住在天通苑,听说很多年前,她们小区就推广楼门长制度。”

正如马女士所说,一些街道也根据自身的情况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解决服务缺失、管理缺失与责任缺失等超大型社区管理方面的难题。比如,有的就加强了楼门长队伍建设工作,还设置了配合楼门长开展工作的社区宣传员、组织员、调解员、治保员和监督员。

不仅如此,有的地方还会给楼门长定期组织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公共安全知识、社区基础知识相关培训。

“有了楼门长,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更顺畅。”马女士说,“比如下发的通知、发布的公告什么的,社区居委会通过楼门长发给社区居民,可以提高效率,更易于接受。还可以拉近居民与居民间的距离。”

【破解】

居民参与

打造楼门文艺范儿

在解决楼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上,不少地方也探索出自己的特色方法。这其中就包括朝阳区潘家园街道的方丹苑小区。去年开始,这里的社区居民开始“痴迷”于楼门文化。

方丹苑是本市第一批商品房小区。防盗门一关,街坊邻里的情谊也被锁住了。这些年,大多数居民互不认识。正当大家不知如何改善邻里关系时,去年年初,朝阳区大力推动楼门文化建设,方丹苑的居民们立即响应。

走进39号楼1单元,楼道里整洁干净,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据说是该楼业主亲笔画的。各类生活小窍门、时事新闻等手抄报不但有装饰效果,还很实用。

73岁的杨婉莹是该社区的支部书记,谈起楼门文化,杨书记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这些书画、手抄报每月一更新,居民投稿特别踊跃。“虽然邻居们的年龄、职业、爱好都不同,但楼门却是大伙儿的必经之地。如果能齐心协力把楼门布置好,肯定能方便居民,增强感情。”杨婉莹回忆,当时,几个热心居民和楼门长立马就召开了创作会议,并向楼门中的所有居民征集文艺作品。

一个小小的橱窗成为居民交流的平台。如今,方丹苑小区已经有一百多人参加了楼门文化创作会议。

在朝阳区,楼门不仅是居民出入的必经之地,而且还是居民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管理的阵地。目前,该区已有一万多个楼门打造文艺服务空间,覆盖800个小区。一个个普通的楼门,正带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楼门文化

有了建设标准

楼道的环境怎么变?怎么管?这是个让不少居民头疼的问题。麦子店的农展南里社区二号楼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20层高的塔楼。由于无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等问题一直困扰着140户居民。

但是在启动楼门文化建设后,楼门、社区都变了样,整洁中透着温馨。居民们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楼门“客厅”出谋划策,精心布置,打扫后更是谁也不舍得糟蹋。“现在,一个楼门的邻居更亲了。谁家遇到难事儿,楼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去帮忙。所以我们常说,这楼里没有空巢老人,因为整个楼内的年轻人都是他们的好孩子。”居民张福生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俗语,正渐渐回到居民身边。

楼门文化还带动了小区自治,在大风暴雨、铲冰扫雪、雾霾天气、春节期间倡导不放或少 放烟花爆竹等行动中,充分利用楼门空间发布倡议,发动居民参与。居民的公共意识进一步巩固,楼道内堆物堆料的少了,喷涂广告不见了,楼道内敞亮了,卫生干净了。

不只是麦子店,据了解,潘家园街道通过楼门文化建设也得到不少收获。他们制定了楼门文化建设“四有五好”标准,“四有”是指有志愿者队伍、有“头脑风暴室”、有典型、有长效机制。各社区组建12支楼门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总数达到3650多名,负责制作、宣传、张贴、布展楼门文化,并提供好人好事、消息信息等素材。各社区、小区依托居民议事厅,成立楼门文化“头脑风暴室”,居民一起讨论楼门文化的风格、内容设计等内容,提出发挥楼门文化作用的合理化建议。

“五好”则包括党建引领好、居民自治好、共建共享好、突出特色好、运行状态好。有了标准,就能为居民提供喜欢好的内容,这样也能引起话题。 如今,潘家园街道已经完成了800个楼门文化建设,覆盖率达52%。近两年,像潘家园街道这样的楼门文化建设,在朝阳区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个楼门,个个都有文化的范儿。

今年,朝阳区楼门文化拟定了“传统文化”、“绿色生活”、“安全教育”、“身边榜样”等四个主题,各街道召开居民议事协商会议,发动楼门长、居民代表等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积极参与楼门(楼院)文化建设,24个街道一个季度征集居民建设意见2500条。

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结合“十三五”社会治理规划,制定了楼门文化建设计划,按照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和务求长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街道楼门文化建设,准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区两万多个有条件的楼门做到楼门文化全覆盖,到2018年底就能够实现全覆盖。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