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戏曲走进校园 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走进校园 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

 

开学已经两周,不少家长又忙活着小孩的课余生活。英语、书法、舞蹈……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成为学生们课外的日程安排。尽管一些学校开设了戏曲相关兴趣班,但也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位置,不少家长还是缺乏对于小孩戏曲爱好的培养。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戏曲培养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怎样才能让包括京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在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对此,政协委员建议加大网络等新媒体对京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宣传。

【调查】

家长——了解太少不感兴趣

上个学期末,丰台一小二年级的侯乐芃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满园梨花初绽放——丰台一小‘小花蕾’京剧社团首届专场演出”。这对于小乐芃是学习京剧一年多的一次成果展示,小家伙非常珍惜这次上台的机会,演出那天表现状态极佳,自己很满意。从那天起更坚定了继续学习京剧的信心。

侯乐芃的妈妈侯薇薇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一年级参加学校的京剧社团后,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在家曲不离口,对名家名段如数家珍。“而且我还发现这孩子特别喜欢了解京剧唱段的背景故事,经常让我们找相关书籍念给他听。”

侯薇薇认为,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分辨是一种良好的渗透,在京剧团的孩子感受到了京剧的博大精深,和专业京剧演员在服装、道具、扮相等方面的讲究。更体会到了职业京剧人在面临社会环境等客观考验时所体现出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尽管侯薇薇很支持小孩学习戏曲,但是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不少家长在小孩的兴趣爱好上还是有所偏颇。诸如,英语、舞蹈、绘画等这些课程更多被家长考虑,选择戏曲学习的则少之又少。

“学习戏曲,没这考虑。总觉着对小孩将来没啥太大作用。”家长王先生表示,不仅不会在课外给小孩报戏曲方面的兴趣班,即便是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兴趣社团,他也不建议小孩报名。

对于王先生的想法,从事教育工作的李老师深有同感。“我们学校很早就将戏曲教育引进校园,开设了京剧社团,但是来报名的学生很少。小孩子不太了解,家长更提不起兴趣。”

李老师认为,将戏曲引入校园很有必要,而且关键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入校园更重要。“还是要更通俗,更多样,这样小孩才能感兴趣。另外还要向家长普及这点,才能推动戏曲在校园的发展。”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需要在校园中传播的重要国粹。以这门艺术为例,在推动其进入校园的过程中,不少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少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一直致力于传承与推广京剧艺术。她在2003年做过一个京剧走进中小学的提案,2008年这个提案兑现了,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现在很多学校都安排有京剧课程,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学到一些京剧的知识。

在今年春天的全国两会期间,孙萍再次发出传承京剧艺术的呼声。她表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国粹,是集大成者,中国京剧享誉世界,她会用毕生精力去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

学校——多种方式推动发展

《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应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及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优秀、经典、适合学生观看的戏曲艺术作品,坚持多措并举,原则上以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和组织学生走进剧场现场观看为主,同时结合各类公益演出、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和戏曲文化讲座,以及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观看经典剧目、戏曲动漫等多种形式进行。戏曲演出要同讲解、示范等形式结合起来,加强普及教育。

各地宣传、教育、文化部门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戏曲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充实艺术教育课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如戏曲名家进校园、戏曲展演展示、戏曲赏析(讲座)等群体性活动,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各级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文化(艺术)馆等要举办学生戏曲活动,开展戏曲排演观摩、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

在实际推广中,不少学校也结合各种方式让戏曲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比如,侯乐芃所在的丰台一小引入京剧已经近10个年头。学校不仅开设了京剧普及课,还成立了京剧社团。2014年,学校聘请了中古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北京京剧院等8位专业教师和一位专业琴师,开设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老生、武生、文丑和花脸8个行当的专业课,150多名学生进行了专业的学习。社团连续三年参加“国戏杯”全国青少年戏曲大赛。均荣获集体一等奖的成绩。2016年12月,学校还被评为丰台区戏曲教育示范校。

不光是进社团进行专业学习的孩子,据丰台一小校长殷楠介绍,学校自从引入戏曲教育后,还设置了京剧普及课程,从二年级普及戏曲教育,开设校本课程,也就是说所有的孩子每周都有一节戏曲课。

丰台一小的京剧社团只是丰台区开展京剧走进校园项目的一个缩影。自2008年北京开展中小学京剧进课堂以来,丰台区已经培养了数十万计的京剧小听众和一大批会唱戏的小票友。近几年丰台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戏曲教育特色。

持续发展壮大的戏曲教育,让学校管理者感受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作用。殷楠表示,传播戏曲作为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每一个孩子都会从中汲取自己的营养。孩子们在唱京剧的过程中,不仅是学唱腔,训练形体,学到的更多是唱词里的价值观;学戏曲不仅仅是文化艺术门类的传承,还有精神价值的传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为善,做正直、爱国、孝敬父母、忠于朋友的人。

【建议】

加大新媒体宣传

有所了解才有可能喜欢,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戏曲?针对京剧的推广和普及,全国政协委员杨赤认为,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京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宣传普及还要突破面上号召,各地区和学校,往往嘴上讲着重要,实际上没摆上应有的位置,普及宣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像“京剧走进校园”等活动,不少学校还是被动的接受,没有形成制度性的主动希望和要求。大多学校缺少较为熟悉京剧等戏曲知识的师资和骨干。青少年喜欢的网络等新兴媒体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对此,杨赤建议,加大网络等新媒体对京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宣传;对大、中、小学音乐、体育等教师定期进行京剧等戏曲知识和浅显技能的培训;除京剧等艺术院团进校园演出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成立类似剧社、票社等业余学演京剧等戏曲团体,在校园留下一支热情宣传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骨干队伍等。

教材还需规范统一

教材是戏曲走进校园的一个硬件。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姜亦珊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京剧的传承,特别是如何推动青少年学习京剧这一工作。她曾提出《关于全市普遍推动京剧进课堂进校园活动的建议》《关于尽快编写出版发行中小学京剧统一教材的建议》等。

近两年,姜亦珊发现,现在京剧教育已经走进了校园,但京剧的教材还比较混乱。她认为,京剧教材应该像正规课本一样。另外,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但试点还没有普及京剧进课堂,应该让京剧走进所有的学校,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学习京剧艺术。

姜亦珊目前担任着史家小学的京剧课外老师。她介绍,史家小学并不是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但学校通过自己外聘京剧老师,孩子接受了非常专业的京剧教学,一个学期下来,让从来不会唱京剧的孩子掌握三到四个传统剧目,非常难得。他们演出的节目还获得了市级奖项。

姜亦珊认为,学习优良的传统文化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通过学习表演《三家店》,让孩子们懂得了剧中“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道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传统教育。再比如,教女孩子们演《穆桂英挂帅》,让她们明白巾帼不让须眉,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无论男女都责无旁贷。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