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难,她主动上门解困境;特殊群体就业困难,她把困难户当成自己的亲人来操心。她是顺义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主任陈静华,多年坚守在公共就业服务一线,被誉为职业介绍金牌“红娘”。
几年来,陈静华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优质服务窗口”等多项荣誉。她本人也获得“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首都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职介“红娘”巧搭就业桥
易来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遍布顺义区的知名居家养老服务型企业。而在2015年成立之初,这个依托互联网的新型企业面临着“有岗无人”的困境。当时,关心新型企业招聘的陈静华了解到这家企业的需求,她带领服务专员主动上门服务,签协议、广宣传、储人力、做专场。她还与企业沟通,设置开放日,让求职者入企参观,“相亲”后再决定是否入职。同时根据服务行业特性,她鼓励企业招用“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大龄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企业还能享受政策补贴,一举多得。
不到两年时间,易来福就从零职工发展到了拥有143名员工,9个养老助残驿站的企业,其居家上门服务遍布全区。其实,143名员工中90%都是通过陈静华牵线成功的。多年来,她为辖区企业巧搭就业桥,被称为金牌职介“红娘”。
近年来,顺义区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框架,这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兴产业的兴起之初,总会面临“招聘难”的问题。作为一名始终坚守在一线的公共就业服务人员,陈静华坚信,只有开展更精细的就业服务,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她发起创建了“精品指导+精品洽谈”的招聘会模式,建立“一企一卡”预约推介服务制和大项目专员负责制两项制度。年初与区域用工企业签订协议,由专门的服务专员了解全年各阶段用人需求,提前进行人员储备,组织求职人员进行企业文化、面试技巧及职位发展前景方面的职业指导,按需召开精品专场洽谈会,既提升了企业的认知率,也大大提升了洽谈会的匹配成功率。
2012年以来,顺义职介中心在陈静华的带领下,开展了500余场精品招聘会,实现了4万余个岗位精准对接。
援助就业困难户亲如家人
就业困难群体、青年失业人员、大龄劳动力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中之重,也始终牵动着陈静华的心。多年来,她坚持定期在业务窗口面对面接待各类特殊人员,还带领团队研究各类重点群体的帮扶办法。
王师傅,今年46岁,年轻时患有大脑炎,吐字不清,走路也不太利落,是木林镇的“就业特困户”。在就业需求调查中,王师傅提出主动放弃低保出来就业,想找个离家近,给上保险,又比较轻省的活儿。陈静华敬佩他的选择,主动提出全程帮扶他。
陈静华挨个给附近的用人单位拨打电话,握了一天电话的手都发麻了,总算有家企业同意见见王师傅。可王师傅听说后又提出能不能晚点上班、单位能否解决晚饭等要求。第二天天一亮,陈静华就赶到王师傅家做工作,王师傅终于同意试一试。谁知,三天后的回访,王师傅就对陈静华说不想干了,嫌工作太累,企业因为他上手慢也不想再用他了。
“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不能就这样放弃了呀。”陈静华再次拨通王师傅和用人单位的电话。这边告诉王师傅,领导说您很用心;那边对企业说,王师傅一定会加倍努力的。她还特地送给王师傅一台小录音机,教他把每天的工作职责和注意事项都录进去。
接下来陈静华两周回访一次,直到王师傅三个月试用期结束,企业负责人对她说:“陈主任这个上心劲儿,都快赶上他亲闺女了!”
很多人感慨,为什么自己怎么也推荐不出去的求职者,只要陈静华出手就能顺利就业?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把百姓的难题当成自家亲戚的难题来解决,总能把合适的人推荐到合适的岗位上。”
搭平台让百姓足不出户找工作
“只有解决好老百姓求职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才能实现普惠化服务。”为了实现这个心愿,陈静华一直在探索就业服务新方法。
2009年,陈静华带领团队率先建设了全市首家公益性就业服务网站“绿港就业快车服务网站”,同时配套搭建了覆盖全区的LED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网站与平台发布的信息同步。
2014年,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陈静华带领工作人员注册了配套“绿港就业快车”网站的微信订阅号“顺义人力资源市场”,每天发送最新岗位信息,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知道最新的招聘信息。
目前该网站除了基本的自主求职、招聘功能外,可以实现网上地图找工作、网上职业能力测评、网上高师指导、网上预约招聘会等。
同时,求职者轻触手机屏幕,就能跟着导航到达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在网上预约展位、发布信息后,求职者可以有针对性到招聘会现场投递自己的求职信息,不仅大大提高了招聘成功率,同时也降低了供需双方的招聘就业成本。
此外,求职者到招聘会现场后可以扫描现场的二维码,后台会生成一份快速求职简历,招聘会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会为其提供延续性服务。
目前,全区已经实现了网站、LED信息发布平台、短信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微信平台的“网、线、群、屏”立体式发布平台,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找工作。目前,通过各类信息化平台发布各类岗位信息累计达到32万余条,实现自主就业约10万人次。
□本报记者 张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