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社区协商激发居民自治新活力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为难事 居民开药方
社区协商激发居民自治新活力

整理居民提出的问题档案是社区协商重要的一步。
现场调研、实地查看、居民参与让难题解决。
 

开墙打洞、占道经营、环境拥堵……面对社区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不少居民一边怨声载道,一边苦于有力气却使不上。怎么才能让居民在社区建设上发挥作用?怎么弥补社区管理中的不足和空白?怎么让难缠的社区难题得到解决?在实践中,社区协商成为了突破点。对此,政协委员建议,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为保证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居民自治的正常运行,有必要对社区组织体系进行制度规范,以保证社区内各种组织行为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难题】

管理缺沟通居民参与感较少

在调查中,记者听到不少居民表示,在社区管理上还存在不少空白,造成一些顽疾得不到解决。比如,老旧小区的私搭乱建、随意堆放杂物、安全隐患、物管不善,新建商品房小区的邻里交往不多、社区参与不足等。但面对这些问题时,相关部门的解决方式却很简单。有些自己默默处理,有些置之不理,有些束手无策。

“到处堆杂物、垃圾随处扔,这样的社区环境让居委会头疼,更让我们居民头疼。”家住丰台的王莹莹面对社区脏乱差的环境,很无奈。“就说我们小区这个乱放垃圾的问题。每次装修都会出现一大堆,装修户不自觉,放着不清理。和居委会反映,他们也会说清理,甚至找人替装修户清理。但问题是解决完还会出现,我觉得还是处理方法不当。”王莹莹表示,政府部门在管理的同时,还是需要适当听取居民的意见。

“闭门造车的管理方法肯定行不通,社区管理肯定不是居委会一方面的事,社区环境的治理、维护、改造、提升,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现在社区管理上还是缺乏沟通,居民参与感太少。”居民李嘉说。

“比如,这个停车难的问题,社区管理方会做不少事,但这些他们想出来的方法,居民会不会满意,能起多大作用。如果只是自己琢磨,再有想法也未必有效果。还不如事先听听居民的建议,请居民出点子,没准就会产生不错的方法。”王莹莹说。

据了解,不少居民都盼望在家门口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维护,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平台,空有智慧却没有用武之地。而在实际工作中,居民的不少想法为“社区病”开出不少药方。据统计,2015年至2016年底,朝阳区共收集到来自全区31个街乡300个社区的居民“金点子”10791个,形成2555件“居民提案”,确定支持提案651个,解决小区服务管理难题1400多个。“可见,居民参与是多么重要。”李嘉说。

【做法】

多平台助居民参与社区协商

在弥补社区管理空缺,解决社区出现的难题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思考。结合各自存在的硬件和软件特点,推出不少特色的工作方法。

据了解,社区自治形式在朝阳区已经形成了常态,社区居民通过“居民提案”为“社区病”开药方,激活了社区“自治细胞”。如今,朝阳区近6万人直接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居民成了社区的“新管家”,小区居民自我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年提高。例如,大屯街道居民的“僵尸”自行车管理提案、安贞街道居民的老旧小区楼道卫生管理提案、建外街道的六小门店安全生产问题提案等,使300多个过去让社区领导头疼的“小区病”得到了治理。

麦子店街道从2011年开始,逐年开启问需、问计和共商共治大门,搭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社会单位等议事代表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畅通街道社区、楼院三级议事互动机制。

在街道党政群共商共治机制下,社区推行“五个楼院三套班子四级管理”,各楼院设立党支部、居民议事会、楼委会三套班子,建立社区—楼院—楼门—楼层4级管理体系,夯实社区楼院自治基础。

今年,麦子店街道还将拓展议事空间,力争2年内实现议事厅全覆盖,优化楼院自治运转,实现“有制度、有章程、有代表”。同时深化楼门文化建设、推进“家楼共治”“家社共育”,使共商共治进一步下沉延伸。

麦子店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经过多年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党政群共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是民政部评选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之一。今年6月底,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与麦子店街道共建的“麦子店社区治理研究基地”正式成立,以“麦子店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的研究“样本”和实践“范例”,深入挖掘、呈现及推广“麦子店社区”的社区治理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不仅是朝阳,据了解,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过程中,在社区便民服务供给过程中,在社区绿化共建共享过程中,东城区都发挥着社区协商的作用,利用多种平台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协商中,最终让一个个难题得以解决。

仅以推进社区环境治理为例,东城区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借助街道议事会、社区议事会、社区常务会、社区党建联建自管会、院落楼宇自管会等社区自治共治平台。此外,还注重外部力量的引导,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

比如,金鱼池中街为提升社区生活环境的便利性,在“议事技术和议事规则”上对社区居民进行积极引导,借用开放空间等方式,引导居民协商议事,并就“社区变迁”“现状问题”“未来发展”等议题写下心愿卡片,进而组织规划实施。

还有流水巷和流水东巷开展的绿植种子认领种植活动,在环境美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对社区居民进行积极引导,不仅协助居民成立花友会,还开办讲座、组织居民参观考察,教授种植经验,使绿化认领不流于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还积极鼓励老人、儿童参与其中。通过“一老一小”的广泛参与,带动家庭中中青年群体的参与热情。在流水巷和流水东巷的胡同绿化活动中,组织幼儿园小朋友认领、栽种葫芦,这不仅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绿化意识。

【建议】

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社区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点。记者从北京市政协了解到,近年来,委员们围绕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推进社工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近百个提案,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社区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为下一步加强全市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

例如,耿晓东委员曾提出“政府应尽快为社区‘减负’”;王华民委员提出“通过完善健全相关法律进一步界定社区职责、职能、组织架构、相互关系等,更好地发挥社区依法自治作用”;冼海珍委员提出“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社区治理模式,科学界定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及社区治理主体的工作职责”……这些建议已经被相关部门采纳。

其中,一份《关于治理环境要重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建设的提案》提到,社区居民自治作为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但当前社区居民自治在广度与深度上还处于初期阶段。

社区治理的环境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法律空白,法律的缺失会导致各组织职权划分不清,工作协调难度大,由于各组织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社区环境自治过程中的各方权利频频产生矛盾和冲突。此外,社区居民自治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建设都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居民自治的运行机制尚未健全,以致社区自主性、独立性不足,社区居民自治仅是基层政府指导下的有限自治。

对此,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为保证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居民自治的正常运行,有必要对社区组织体系进行制度规范,以保证社区内各种组织行为逐渐制度化、规范化。还要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具体工作制度,社区的居民会议制度、听证会制度、协调会制度、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能够保证居民在治理环境中充分行使自治权利,并规范有序地开展。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