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十八景之中,唯有这悬空寺被保存得较为完整,是名副其实的恒山明珠。
呈现我们眼前的悬空寺像是攀附在悬崖绝壁之上一样,因此游人站在谷底仰望悬空寺,自然会得到一种“云深结海楼”的意境。聪明的古代建筑家凿岩起基,筑造出一组瑰丽丰姿、玲珑别致的庙宇群来,使得向称“曲折上下,俱成窈窕”的幽谷大放异彩,恒山的门面被装点得绚丽迷人。
悬空寺的基础是沿着石壁上稍微突出的堤坎凿开一排洞眼,逐一打入木粱,然后铺石成为“地面”。全部建筑物后坡没有山墙,没有檐椽、飞棒,没有连檐、瓦口、望板,绝大部分殿字楼阁后部及两侧没有檐檩、檐柱,而是以岩代木,建筑物与石崖有机地结合着,浑然一体。飞粱下方又支撑着几十根粗如碗口而长及丈余的木柱,这些细长的木柱被支在石壁的缝隙中。
悬空寺因为构筑在悬崖陡壁之上,空间甚为有限,所以建筑布局极为紧凑,但又错落自然,所有殿字楼阁都小巧玲珑。其排列是自南而北、由低到高,大致可以分成三组建筑群:先以三宫殿为中心,继之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后的是三教殿等建筑物。前两组建筑物之间以小院为过渡,后两组则用栈道相连接。组内建筑物高下参差、重楼叠阁,相互衬托,结合有致。全寺向南开一门,游客既从此入内,最后也由此离去。但寺内各建筑物之间,上下迂迥,左右出入,时而须攀登石梯,时而得行走栈道,时而则鱼贯迥廊,其曲折情状宛如九曲回肠。难怪徐霞客这样赞美它:“望之如蜃吐重台”者。
恒山北麓的这座悬空古寺,最初建于北魏的后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难免有坍塌毁损,所以金、明、清等朝代都进行过重修。据介绍,目前全寺尚有各种神像八十尊,既有铜铸、铁铸的,也有用泥塑或石雕的,在艺术上均有极高的价值。
□都重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