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寻访悠悠清东陵 追问尘封的皇家荣耀
七月的青海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悠悠清东陵 追问尘封的皇家荣耀

 

香妃、慈禧、顺治皇帝这些清代的人物随着热播的影视剧而深入人心。这些戏剧桥段是否是真的呢?慈禧陵墓上的雕刻真的是“凤在上龙在下”?香妃是否真的“化蝶而去”?顺治皇帝真的成仙了吗?想知道真相的人可以去探访一下清东陵,因为这些历史人物都被安葬在这里。

清东陵是清朝的一处大型皇家陵园,在北京以东125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市境内,占地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寝建筑群。

这里共有十五座陵寝,其中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还有一座公主园寝。内葬人物达到161位,包括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和两位公主。清东陵现存各种建筑600余座,最早的距今有400年,最近的距今也有100年的历史。

经7级地震而无恙的石碑坊

一进入陵区,只见一座白色的建筑物——“石碑坊”。石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祭祖的功能。

清东陵的石牌坊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五间六柱十一楼的格局。据介绍,这种格局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使用,而臣民最多也只能建三间四柱七楼。

整座石牌坊面阔31.35米,高有12.48米,仿木结构,采用了卯榫结构但通体用青白石构筑而成,异常坚固,因此在经历两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后,依然安然无恙,这是清东陵最重要的标志。

从未被盗掘的陵寝

顺治帝的孝陵是清东陵的主陵,也是东陵建得最早的一座陵寝。孝陵是清东陵中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位置最尊贵的陵寝。后靠昌瑞山主峰,南达金星山,占据了整个陵区中轴线的位置。

孝陵地宫也是东陵至今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陵寝。其原因有三:一是野史记载孝陵是空的,传说顺治皇帝到五台山出家作了和尚,苦修多年坐化升仙,传说中地宫只葬了他的一双鞋和一把扇子,属衣冠冢。二、传说称顺治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均死后火化,地宫里只有三个骨灰坛子。随葬珍宝是放在棺内的,既然没有棺椁,自然也就无法存放珍宝。不过,因为孝陵没有被打开过,所以这些传说不知真假。三是顺治帝平素节俭,反对厚葬。在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这就告诉人们:地宫里没有随葬珍宝,盗陵也是徒劳无益的。

多灾多难的景陵

景陵是清入关后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是康熙帝的陵寝。景陵碑楼内首创双碑并立之制。据介绍,景陵之前的清朝3座皇帝陵都是一个皇帝立一统功德碑。因康熙皇帝功绩太为卓著景陵的碑文太长,共4314个字,是孝陵碑文的三倍,尽管将字缩小,仅汉字就将碑面安排得满满当当,满文根本无处安排。雍正帝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方法:立两统碑,双碑并立,一碑刻满文,一碑刻汉字。这个难题迎刃而解。独特的双碑规制成为中国帝陵中的空前之作并为后世子孙所效仿。

景陵可以说是多灾多难,曾发生过多次火灾。比较大的有两次,第一次大火发生在光绪三十一年景陵隆恩殿,当时仅将六块神牌抢出。第二次是1952年7月14日,东陵地区大雨磅礴,景陵大碑楼被雷电击中,木制结构全部烧毁。

“香妃”其实是容妃

乾隆的陵寝叫裕陵,乾隆皇帝的裕妃园寝葬着乾隆皇帝的36位后妃,清朝后宫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在陵寝的建制上,墓穴的宝顶越靠前居于中间,身份地位越高。

这其中有一位容妃的墓穴。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的41位后妃当中有一位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女子,在宫中正式封号为“容妃”,和卓氏、名伊帕尔汗。

在1979年,容妃地宫塌陷,经过有关部门领导的批准,地宫被打开,专家进入地宫发现地宫已被盗。通过对她棺头古兰经和头骨鉴定,完全与史册记载的容妃相吻合,也就证实了容妃的真身,确实葬于清东陵裕妃园寝之中,大量历史资料也足以表明传说中的香妃,就是史记所载的容妃,至于容妃是否能够遍体生香则无从考证。

慈禧陵的“三绝”

定东陵葬有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目前对外开放的只有慈禧陵。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规制一模一样,并排而建。其中慈禧陵奢华异常,以地表三绝著称于世。分别为木绝、金绝、石绝。木绝,是指三座大殿所用的木料,都是采用最为名贵的黄花梨木。金绝是指慈禧陵的三殿全部用黄金来装饰。石绝是指慈禧陵的石料一般采用上好的汉白玉,其雕刻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前面的丹壁石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左龙右凤的格局,采用凤上龙下,凤压龙的格局,大殿周围的栏板和望柱也打破了传统的一龙一凤,龙凤呈祥的格局,在74根望柱的柱头上全部雕刻呈祥凤,凤的下面全部雕刻为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的造型,69块汉白玉栏板上也精心雕刻了凤引龙追的图案。

清东陵不仅是皇家陵园,还是研究中国古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政治文化、建设技术与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本报记者 李婧 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