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传承寄乡愁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传承寄乡愁
——小山村出版千年村史《羊山风物史话》纪实
编委和撰稿人讨论文稿(资料图)
配乐诗朗诵《羊山脊梁》
为村民代表赠书
《羊山风物史话》部分编委与采访对象代表合影留念(资料图)
 

“白羊东去又羊山,此是潮河百折湾;漾艇不须沉大网,笑看渔子没潺潺。”这是清代康熙时期密云知县周钺所作七绝《咏羊山》,诗中描绘了一幅潮河湾内扁舟荡漾、渔子戏水的情景图。那时,康熙盛世下的羊山庄背山面水、风景秀丽,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村民们过着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

前不久,一本名为《羊山风物史话》的村史读物正式出版,发行仪式在密云区穆家峪镇文化中心礼堂隆重举行。100多名来自羊山村的村民欢聚一堂,庆祝这本历时十余年酝酿的村史读物最终出版。小山村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值得用28万字来描述和记载?近日,记者走进了羊山村。

村支书当主编

为小山村写史出书

羊山村位于密云区穆家峪镇,距离县城10公里,村域面积7.7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09户,常住人口约1800余人。“据说,我们的村子形成于唐代,原址在村北圣德寺前。清道光二年,村北修建定恭亲王园寝,王爷坟圈山占地,主村才南移搬迁至现址。”村支书龚顺吉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写史出书的想法来自于村里在外工作的人。大家希望把家乡的文化和历史记录下来,把村里优秀的文化和良好的道德传统传承给下一代。”

由于种种原因,这份酝酿了十余年的事情,终于在2015年春天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原密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孙荣林老师经人推荐成为该书的执行主编,密云作家协会的丁宏伟、马恩富、郭德昌、韩志正老师和本村退休高级教师王克礼六位担任撰稿人。

“刚开始接过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也很有压力,但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后,采编工作进展的也慢慢顺利起来。”孙荣林在发行仪式上告诉记者,编著《羊山风物史话》是通过抢救、挖掘、整理羊山村的历史资料和各种事实材料,将村子的发展历史记录下来,以真实为第一原则,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向外界介绍羊山村,为羊山村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农民出书,钱从哪里来?从采访到编辑,再到出版,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为此,村支书龚顺吉到处争取经济支持,很多企业为该书的出版贡献了力量。龚顺吉本人则当起了该书的主编。

讲述羊山故事

遍访多地还原真实历史

《羊山风物史话》共计28万字,分村庄概览、社会经纬、经济民生、文化教育和人物春秋五个栏目。第一部分介绍了村庄历史、古迹遗存和村民姓氏流源;二三部分介绍了羊山社会和经济发展历史,从中可以看出羊山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变化;第四部分介绍了羊山文教卫生情况和文化有序传承;第五部分是人物传记,记录了羊山乡贤名流、烈士军人和村民的义行善举。

“写这本书非常不容易,在编辑过程中,编委会和编写人员上沈阳下天津、去顺义跑凤山、进首图查史料、遍访村中70岁以上老人,查阅档案1000多卷才得以成书。”孙荣林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采编人员无数的付出与努力,其间大小座谈会和专访有上百次,文稿改写少则三遍,多到七、八次。

书中一篇名为《日伪统治的黑暗岁月》的文章记录非常详实。作者是密云作家协会成员郭德昌,“这篇文章的部分素材是来自相关的历史记载,涉及羊山村当地村民的故事,是经过对村里的老人进行采访,而得来的。”郭德昌告诉记者,羊山村86岁的老人吕志山就经历过那段黑暗的历史,身体还算硬朗的他,讲起当时的事来,依旧滔滔不绝。

每一个故事都是生动的,郭德昌严谨的记录,同时也要寻找历史资料进行佐证。郭德昌介绍,“文章里提到日寇奴化村民,要求村民背诵守规‘十条’的部分,有的是老人记忆非常清晰的,有的则模糊不清,为了正确梳理,我翻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才找齐‘十条’的内容。”

当然,近代历史的可考性更强,很多更远的历史故事,则存在断档和遗失的现象。“晚清吕福的故事有很多传言,据说当过京师的‘九门提督’,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人物。寻访他的故事,难度非常大。”作者韩志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吕家后人的采访,他先后进行了无数次,在大量的素材中,挖据出人物吕福最真实的生活轨迹。

但采访也并非一帆风顺,韩志正回忆,采访中,一位了解历史故事的吕家后人,在答应接受采访后的一周就去世了。所以吕福人生最后的二三十年到底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已经无法考证。韩志正说:“这也让这本书留下了些许遗憾。”

继承先祖遗风

给下一代树起羊山脊梁

在《羊山风物史话》的发行仪式上,一首配乐诗朗诵《羊山脊梁》赢得了满堂喝彩,全文涵盖了《羊山风物史话》一书最精彩的故事,“这里是你的羊山:汉代遗址,唐代名寺,清代陵寝,两千年岁月风雨,彰显羊山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我的羊山,王门节度,吕门司衙,石门刑罚,二十八姓崇德向善,凝聚起羊山悠久的精神力量。”

这篇朗诵文稿的作者是韩志正,文稿在采访中期就已经成稿了,“采访过程的感触太深了,文章几乎是一气呵成,我没有想到一个小村庄居然有这么多动人的,值得后人铭记的感人故事。”韩志正告诉记者,第一让他动容的故事,是周桂芬老人的故事,一个瘦弱的女子用一个小木箱,锁住丈夫和儿子两位烈士的遗物——丈夫王中林的衬衣、袜子和一顶军帽,儿子王柏生的相片和一枚金灿灿的奖章。

“2002年,这些遗物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王中林在战场牺牲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而王柏生因公殉职也过去了15载的时光。”韩志正感慨,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沉重思念,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撕心裂肠,该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老人把这些都在心底深藏。

韩志正总结了羊山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告诉记者,在羊山村,吕家教子以礼,郭家教子以艺,北王(村北王家)教子以忠,白家教子谦让,龚家教子以严,赵家持家节俭,石家接生乡里,董家教子经商。“一家一训的故事,也在书中一一呈现。”韩志正说,这些优良传统对于教育下一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桑梓之地是每个人的故乡,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每一个村庄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村庄都有着独特的命运,每一个村落都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记住乡愁,就是对家乡的热爱,把家乡的历史记录下来就是对家乡的一种回报。”正如龚顺吉所说,“留史,资政,育人,村史出版将是一部爱乡、爱家的生动教材。”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