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王者荣耀》“限时令” 真能戒了青少年网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者荣耀》“限时令” 真能戒了青少年网瘾?

 

暑假来了,“熊孩子”又可以放肆撒欢儿了,但令无数家长担心的是假期里孩子无人监管,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王者荣耀》“限时令”等防沉迷措施真的能达到效果吗?

【现象】

“限时令”防沉迷迎来各种拆招

说起热门网络游戏,就不得不提到现在被誉为“国民手游”的《王者荣耀》。据了解,《王者荣耀》是由腾讯游戏开发并运行的一款MOBA类手游,于2015年11月正式公测。 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2016年11月,《王者荣耀》荣登2016中国泛娱乐指数盛典“中国IP价值榜-游戏榜top10”。如今,更有人戏称《王者荣耀》为“王者农药”,让很多玩家如同“中毒”一般,欲罢不能。

2017年7月2日,腾讯方面发出游戏“限时令”:7月4日起《王者荣耀》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并计划上线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陆功能;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与此同时,平台将增加硬件设备绑定功能,避免未成年人通过多账号登陆绕开家长监护。

推出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措施,把《王者荣耀》推上各大媒体头条,同时,网络游戏防沉迷措施也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但“限时令”真的阻止了青少年走进“战场”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找个其他身份信息登记注册,一点都不影响我继续玩游戏。”一名不满12岁的游戏玩家“小龙”告诉记者,解除防沉迷的方法就是将未成年人的身份证信息替换为姓名相同、但身份证号不同的成年人身份证信息,或者直接借用成人身份证进行注册。

“限时令”一出,很多贴吧、论坛里就出现了贩卖身份信息的“生意”,大量“破解防沉迷”“王者荣耀成人账号”等商品涌现出来。游戏玩家“小龙”告诉记者,他现在用的成人注册账号,就是通过论坛买到的,花了不到二十块钱。

采访中,记者也上网搜索了相关商品,但输入“王者荣耀”与“账号”“防沉迷”等词组,已经搜索不到相应服务,但在个别销售点券和账号的网店里,经询问,还是可以买到成人注册信息。而与此同时搭配销售的还有不同皮肤,不同段位的账号,价格区间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这种见招拆招的现象层出不穷,显然没有阻止青少年走上沉迷网络游戏的道路,网络游戏消极负面的影响仍在持续。

【问题】

未成年人虚拟产品交易存在法律空白

近日,一则关于“男孩趁父母不在玩《王者荣耀》花三万”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评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对于手游充值所追求的目的,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人真的是因为热爱这款游戏而充值,也有些玩家是因为追求游戏中的某些特定的目标而充值,然而就我自己而言感觉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争夺游戏中某些地位的那种攀比之心。”一名玩家表示,现在有些手游如果不充值的话在游戏中就只能“挨欺负”。“哪怕是你一分钱没充,而别人就比你多充一块钱,你的实力就比不过人家,然而这种好胜的攀比之心是最容易形成玩家充值欲望的,无论是现实的朋友之间,还是游戏中玩家与玩家之间都是如此。”

相关法律专家认为,关于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及进行虚拟产品交易在法律规定及运营商程序限制方面存在空白,未成年人进行游戏消费行为效力也未明确限定,再加上购买游戏装备是一种虚拟服务,不是实物,因此未成年人消费后,无法对未成年人高额游戏款的行为性质进行限定,所以自制能力差、沉迷于游戏的未成年人极容易擅自花费大量金钱来完成自己的“游戏目标”。

在代理未成年人在游戏平台擅自充值消费案件的过程中,有律师发现,在主张权利时,玩家的真实身份难以确认;在民事诉讼方面,网络游戏特点决定了玩家对运营商侵权行为的过错很难举证,侵权归责原则使用过错责任原则不利于玩家权益的法律保护。

当然,我们也看到,游戏出品方也在做各种尝试。据了解,未来,《王者荣耀》将陆续增加“未成年人消费限额”功能,与现有的成长守护平台双管齐下,限制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

【专家建议】

尽快启动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记者了解到,2016年年底,文化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对于未成年人安全上网提出了诸多规范,要求网络游戏运营企业要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限定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这也是移动游戏第一次被纳入政策监管范围。

今年1月,国家网信办起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这是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条例(送审稿)》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北京莫之律师事务所主任吕莉对记者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普及,手游用户的门槛越来越低,而手游端监管政策近年才出台,需要进一步落地。应该尽快启动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划分出哪些适合未成年人接触,哪些需要在监护下才能接触。

“想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监管手段及条例,加强监管力度。行业协会也应积极介入,出台自律公约。游戏企业应提高企业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政策监管,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完善,让网游实名制认证落到实处;同时,需社会各界配合,加强用户举报投诉的社会机制,科学的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家长、学校、全社会共同形成合力,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吕莉说。

监管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

眼下,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和虚拟社会方面立法依旧存在空白,未成年玩家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依然欠缺。吕莉建议,具体法律法规中应该明确规定游戏公司可为、不可为,如果存在法律问题解决办法,首先从登陆上限定游戏公司设置登陆门槛,其次游戏时间上进行限制,同时审查交易是否存在频发、数额巨大等情形,如果存在应当立刻进行审查;在支付环节中,提高技术识别能力,对支付门槛进行限制及比对,只有登陆身份证、银行卡及第三方微信支付平台完全一致时,才能完成支付等。

不少玩家表示,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擅自花费高额金钱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努力。有网友称,任何规则总会有可以钻空子的地方,即使手游实行实名制也会有未成年人借用父母的身份信息继续玩,不能把家长的责任转嫁给游戏厂商。眼下不少未成年人在手游上大肆花钱的案例中,过度消费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关键还要看家长的引导和家庭教育。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疏导

采访中,也有心理学专家提醒,“青少年之所以沉迷游戏,很有可能与人际关系有关,比如孩子心理缺乏关注感受,缺乏成就感和觉得被忽视等情绪,都会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桂英表示,很多孩子在游戏中感受被肯定、被需要,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和主动控制感。

杨桂英建议,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心理健康,多点陪伴和关注,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自我价值,才是他们脱离沉迷网络游戏的科学方式。

对于青少年沉迷网游,有心理学界专家并不主张用“减法”,而是用“替代疗法”。“限制玩一小时用处不大,如果只是每一次限时一小时,孩子还没有玩过瘾,即便被强行下线,心还留在那里。”杨桂英建议,家长可以选择用其他有意思的社会活动代替网络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谓的“网瘾”自然而然就慢慢戒掉了。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周美玉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