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街上流行穿什么?一千个人恐怕有一千二百个答案。但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时髦,绝对绕不过一个词——“的确良”。这种现在看来颇为土气、也并不舒适的化纤面料,在当时引领了鲜亮、挺括的服装风潮。也正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帮助中国人结束了“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穿衣日子。
“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产的发展都赶不上几亿人生活改善的需求。那会儿大家穿的全是棉布衣裤,而有限的土地顾得了吃(种粮食),就顾不了穿(种棉花),纺织品异常紧缺。
怎么解决老百姓穿衣难?布如何“不用从地里长出来”?根本办法就要靠化学纤维。据报道,毛主席就曾对周总理说:“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的确良”,化纤的一种,195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流行,也称“达可纶”“涤纶”,有纯纺的,也有跟棉、毛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据说这种面料最初在广东按音译被唤作“的确靓”,传至北方后变为“的确凉”,后来大家发现穿起“的确凉”并不凉快,才改成了“的确良”。
1960年代初,“的确良”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由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后来又靠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尽量用于出口创汇,比如北京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等。少量在大城市上市或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料子、成衣,是排大队抢购的紧俏货。直到1970年代,国家决心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厂陆续建成,曾是高档商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
街上流行花衣裳
“的确良”带给中国人的,还有巨大的视觉冲击。
1950、60年代,中国没有时装概念,衣服款式基本男女一个样,颜色只有灰、蓝、黑,被外国媒体形容为“蓝蚂蚁”“灰蚂蚁”。而“的确良”的出现,让大家见识到了衣服不但可以周身没有一点“死褶”,还能如此鲜亮,尤其是后来各种花型不断面市,让街头突然流动起了色彩。一时间,想要洋气点,少不了省吃俭用置办“的确良”。
最开始,大家买不到也买不起几件“的确良”衬衫,只能购买“的确良”做的假领子,几件假领轮流穿,每天给人焕然一新、体面高级的感觉。哪个姑娘有件格子“的确良”衬衫,足以引发极高的回头率。1970年代中后期,随着“的确良”普及,姑娘们纷纷穿上小碎花裙子、带里衬的白裙子,走起路来裙角飞扬,男士们则热衷雪白的“的确良”衬衫,不少人还把下摆扎在裤腰里。
还有人回忆:1970年代初,王府井有家益民商店专卖出口转内销服装,一下子成了沙漠里的绿洲,姑娘们为买一件衣服要在人群里挤上数小时。
一度产销不对路
1970年代末,化纤工业全产业链逐步建成,市场上却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同为“的确良”,有的品种老百姓想买买不着,而大家不愿买的品种供应却很多。
1978年10月,记者就北京市面上“的确良纱卡”大量积压,而“的确良府绸”供不应求的现象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府绸用途广,群众十分喜欢,尤其是军绿色府绸,一上市就一抢而空。而纱卡太薄,外观也不大好,一米纱卡比府绸还贵六角钱,所以卖不出去。
奇怪的是,商业部门明知纱卡积压,却继续大量调进。市纺织品公司说出了苦衷:纱卡和棉布一样,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工厂生产出来了,商业部门就得收购。其实纱卡跟府绸,都是市第二棉纺织厂用同样的纱织成的,生产纱卡的设备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织府绸。纺织品公司早就向厂方提出调整,但大半年过去了,织机一台也没有改。那么,纺织厂为什么要坚持生产滞销品种呢?原来纱卡的产值比府绸高,如果把纱卡改为府绸,工厂的产值减少,企业就评不上先进,工人就拿不到奖金。
类似“的确良”产销背离的怪现象并非个例。当时,中国还没有市场经济概念。企业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生产,不是按照需求生产,至于产出的东西有没有人要,企业不关心。这也导致了普遍的产销不对路。
改革开放的到来,迅速打破了闭门生产。1979年12月5日,本报头版刊文《逐步树立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正确思想》,报道了纺织部门的变化:过去产值低的品种不干、生产难度大的不干、花色多的不干,现在开始考虑市场需要,确定不同品种的增产、减产、停产。市第二棉纺织厂以前一年调整不了几次品种,织机很少翻改,现在每月都要调整品种,翻改机台。
“还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吗”
进入1980年代,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产量比1960年代末增长了三十多倍,纺织品生产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需要。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曾经捉襟见肘、无比金贵的布票一时间“家家有余”。1981年11月、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过去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
1983年9月26日,本报印发《还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吗?》内参。记者在取得大量市场一手材料后,提出取消布票的建议。1983年11月22日,商业部发出通告,宣布从该年12月1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1984年也不再新印发。通行了30年的布票终于废止。
时间推移,北京人的穿着打扮、审美情趣不断更新,纯棉织品重新成为时髦,当然,质地、花色都和曾经软塌易破的棉布不可同日而语。而“的确良”,则成为“短缺的时尚”中一段特殊的记忆。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