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知识引领我一路前行
那年我高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引领我一路前行

梁刚建
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会长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中共党史专业
 

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记者见到了梁刚建,尽管距离他参加的高考已经过去了39年,但是,当年走进考场时那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却始终留在他的脑海里。“记得我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是七月份,正是天气热的时候。几年前,我们的考试开始人性化考虑,改到了六月。我觉得,这也是高考进步的一个微小方面。”梁刚建说。

1953年出生的梁刚建,参加高考时已经25岁了。或许正是因为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多了几年人生阅历,让梁刚建更明白学习的目的,明白要好好把握这次人生的机遇。

喜欢读书奠定基础

梁刚建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的小学是在北京弘善寺小学度过的。当时是按照学习成绩编号,于是小学期间梁刚建一直是01号,堪称当年的“学霸”。

1969年,未满十六岁的梁刚建来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八团,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青春。回想起那段时间,梁刚建说,自己小时候患上了一种病——精神饥饿症。当时兵团里有个北京大户人家的孩子,特别爱藏书,去兵团的行李箱里,大半箱都是书籍,还都是世界名著。“那时,大家争先恐后的看这些书。我们连当时有400多人,都是排着队看。而且每个人拿到这本书的时间特别短,常常是这本书刚到你手里,就已经约好了明天早上八点必须交给下一位读者。当时没有电灯,我们就打着手电看。”尽管那时候的书很难得,但是却让梁刚建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也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1975年春,梁刚建入伍参军。1977年转业回北京之后,梁刚建选择了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当了一名镗工。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整天忙于工作的梁刚建,错过了1977年冬天的考试。然而1978年4月,教育部决定在夏季再次招生,教育部还组织编写了《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要求“各单位根据生产、工作情况,为考生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热情组织和支持考生进行复习。”这次,梁刚建牢牢把握住了机会。

准备考试、看书……梁刚建的生活一下子丰满起来。那段时间,除了正常上班之外,梁刚建的业余生活都是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度过的。“不努力不行啊。当时我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水平,所以每天下班后,我都会骑车来到中山公园河边。在长椅上复习,河对面有老人在唱京剧,练嗓子,我就在河这边大声诵读考试内容。虽然每天回家很晚,但我也不觉得累。”

大学路上的一波三折

1978年7月20日,梁刚建和全厂二十几个工友一起参加了高考。考试科目共有五门,分别是,政治、语文、史地、数理化、英语,每门一百分。“成绩出来的时候,我考了318分。尽管分数不高,但对我来说能够考到318分,实属不易。我放弃了数理化的复习,把精力放在了其他四门上。”

当年北京报考人数非常多,而学校录取名额有限。“我差二分,没有录取,心情很懊丧。”

然而正当梁刚建懊悔的时候,他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机。1978年10月,林乎加从天津市市委书记调任北京市市委书记。此前,天津也出现了录取名额有限,大部分考生没学上的情况,于是林乎加就在天津做了一个试点,找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天津高校,“扩招”了八千人。

林乎加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北京市委扩大会。在会上,林乎加首先介绍了天津的做法,然后问大家,北京未被录取的学生比天津还多,能否也和天津一样做?大家研究这个做法的可行性,但是,当时学校没有地方,老师也没有,林乎加说,大家共同克服想办法。当年,北京高校校舍严重不够,最后想到的办法是,腾出了北京十五所中小学,还有一些机关党校,工厂厂房……最后,一共建起了36所分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甚至还有两所分校,扩招了一万六千学生,梁刚建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1979年2月份入学,梁刚建被分到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地址是北京丰盛胡同的丰盛中学。至今,梁刚建依然清晰地记得,入学当天大家脸上洋溢着的自信、阳光的笑容。

大学生活开启新闻的大门

梁刚建之所以走上新闻的道路,也是因为大学期间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分。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刚建跟同学趴在窗户上看楼下同学打篮球赛。“看着看着我就特别兴奋,把黑板擦干净,拿起粉笔就开始写——球赛小记。而且还是用半文言文的形式写的。看一会儿球,就写几句,越写越顺,最后球赛赛完了,我的小记也写好了。大家回来一看,问到:‘哟,这谁写的啊?’纷纷夸赞。”从那天开始,同学就给梁刚建起了个外号叫“主笔”,以后班里写文章、办黑板报之类的活都是梁刚建的事儿了。梁刚建也欣然接受、乐此不疲。后来,他不满足学校的小范围,于是就开始往报社投稿……

1983年,毕业时,梁刚建被分配到《光明日报》工作,这是一个令梁刚建向往的工作。从此,梁刚建走上了新闻的道路。

从参加高考,到现在仅40年的时间,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是追求知识永远不过时。“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引导我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梁刚建说,“现在学习不仅限于纸质的书本,局限的课堂,它变得越来越便捷,汲取知识也越来越方便。希望各位学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能从书本上吸取更多的营养,走出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本报记者 杨琳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