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中德建交45年来,双边关系总体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如今,中德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双方既紧密合作又良性竞争,在新时期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双边关系局面大好
近年来,中德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边关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德国总理默克尔任内已10次访华,创下西方在任领导人访华次数之最。
2004年,双方宣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认为,中德关系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是因为双方能切实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是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彼此欣赏对方文化。
史明德说,双方能够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大局,求同存异。中德两国都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共同立场,相互借重、相互依赖。
两国已建立中德政府磋商等70多对双边磋商与合作机制。双方的对话机制覆盖外交、安全、经济、人权、媒体和法治等领域。
中德双方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也进展顺利。德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最大域外出资国,也是“一带一路”重要项目——中欧班列在欧洲最重要的终点之一。
两国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合作紧密。两国政府在四川省建立了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两国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建立了合作机制,还在半导体照明技术、“清洁水”、“未来城市”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搭建起新的合作平台。
未来合作空间广阔
中德两国在各领域紧密合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
近年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升级加速,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进步显著。德国一些人士担心,中国会在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与其展开竞争,并挤占德国的传统市场。
史明德认为,应该理性看待这一趋势。他指出,中德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层次。就算中德在某些领域差距有所缩小,但只要是良性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反倒有利于激励双方企业更加注重创新。
史明德说,中德未来合作潜力非常大。在第三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金融领域和在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等方面,双方都有广阔合作空间。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告诉新华社记者,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与德国仍有较大差距,互补性很强。他认为,在现有良好双边关系基础上,中德应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拓宽合作空间。
今年年初,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公司库卡,这成为“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紧密对接的一个生动案例。
库卡首席执行官罗天励说,库卡2016年销售额增长了20%。美的可以帮助库卡打开中国市场,而库卡可以提高美的的生产效率,并且双方都有新领域可以开拓。因此,这次收购对两家公司和两国来说都是双赢。
携手推动全球治理
今年下半年,中国和德国都将迎来各自国内的重要政治议程,两国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与此同时,全球格局正在深刻演变。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汹涌,欧洲一体化进程遭受挫折。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中国深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起这一责任,面对挑战,各国必须携手合作。
在此背景下,未来中德关系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德国全球与地区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帕斯卡尔·阿布告诉新华社记者,德中两国清楚认识到自己是过去几十年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利益攸关者,两国均对气候变化和自由贸易理念作出承诺,并支持二十国集团等国际机制。
去年和今年,中德先后举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在推动全球治理、推行多边机制、力主自由贸易和坚持气候变化承诺等方面协调立场,相互支持。
阿布说,当这些理念现在被一些国家质疑甚至放弃时,“德中的共同立场显得尤为难得和让世界放心。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国际社会”。
赵俊杰认为,中德合作将为世界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稳定器”。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