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六局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技术能力,让我们有了一技之长和养家糊口的‘饭碗’,下个项目我们还跟着你们干!”蒙华铁路项目26标施工现场,在各种机械的轰鸣声中,钢筋加工班组长陈士新说。
50岁的陈士新是蒙华铁路26标三工区钢筋加工厂农民工,2016年刚来到项目时,因为没有接触过很多规范和图纸,加上又是机械化生产,他心里没底、发慌,甚至想打退堂鼓。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为了让我们尽快掌握加工钢筋笼技术,工区总工和质量总监整天盯在工厂里,带着大家对照图纸和施工规范来学习,我对自己也有了信心。尽管相比其他人我的年龄大,但我觉得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绝不可以没有知识。”
针对农民工技术素质低、钢筋笼加工要求高的现实情况,项目工区紧扣现场需求开展农民工“提素”工程,每天晚上召开技术交底会进行技术培训,通过找师傅、结对子、带本领的方式,将“导师带徒”延伸到每一个农民工,使他们在钢筋加工技术上得到迅猛提升。
据了解,为了让农民工在品质创誉中当主角“唱大戏”,蒙华铁路26标项目部以工区为单位,积极开展技术、质量分级管理,将工区、作业队、班组长、作业人员全部纳入技术交底的范畴中来,层层负责,递进管理,项目部还与每个班组长签订《质量责任书》,给每一位技术过关的农民工发放上岗证。
来自河南的23岁小伙穆金帅只有初中文化,是这个班组年龄最小的农民工。刚到项目参加施工时,看着车间里的大小机械设备,他脑袋一下子蒙了,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为了快速提升他的操作能力,工区按照“工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安排他跟着陈士新学习绑扎机、数控机操作。质量总监朱伯承为打消他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怕弄坏机械的顾虑,还手把手地教授他每一个机器按钮的名称、作用、操作方法、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如今,在工区技术人员和师傅的悉心指导下,穆金帅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设备的操作。据了解,仅三工区钢筋加工班组就有近一半的农民工能够熟练操作各类机械,成为设置、加工、机械维修的全能型选手。
“目前,我们加工的钢筋套筒螺纹套丝误差均小于2毫米,完全符合技术要求!”陈士新介绍,该工区不到三十人的钢筋班组,工作效率从刚上场时的每天加工四五吨提升到了二十吨以上,而且钢筋笼的绑扎质量也毫无挑剔。
□通讯员 常虹 王崇燕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