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机器人送货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评职称“松绑” 是给人才“松绑”
高考志愿填报别过度依赖“大数据”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7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志愿填报别过度依赖“大数据”

 

如何填报志愿,选一所心仪的学校、一个合适的专业,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近日忙碌的大事儿。相比传统手翻指南、肉眼对比的“土法炼钢”,“互联网+”大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了新路径。然而,市场上既有免费查询,也有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专家辅导,让人眼花缭乱。业内认为,大数据有其高效便利的特点,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但也应理性看待,不要过度依赖。(6月19日《兰州日报》)

虽然距离高考分数公布还有一段时间,但大学的录取率确实越来越高,大多数考生都将迈入各类大学的校门,所以多数考生和家长已经在自我估分的基础之上,开始准备高考志愿的填报工作。选择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对考生的未来人生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大家在填报高考志愿方面都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为了避免考生“高分低就”和“高分落榜”,如何科学、理性地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商业性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就应运而生,手机上专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和咨询的APP更是数不胜数。一些机构和平台更是打着“一对一”咨询、“大数据”分析的旗号,动辄收取几千甚至是数万元的咨询费用。问题是,商家大肆宣传中的所谓“大数据填报”,是否真的有效?按照业内人士和一些教育专家的说法,一些商业咨询机构的所谓“大数据”,不过是在玩噱头和概念,顺应当下的“大数据”热潮而已。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来说,最可靠的“大数据”就是往年国内高校的录取数据,比如某个大学某个专业的录取人数,录取分数等等,但是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过去,却不能预测未来。客观上我们承认,面对复杂的报考规则,往年的报考和招生录取数据确实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一味地迷信和依赖“大数据”,却未必靠谱,还可能因此耽误了前程,影响了命运。其实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本没有必要花费几千几万块钱去填报志愿,相信什么“一对一”“大数据”等商业营销噱头,只要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和某所大学某个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做一个简单对照,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就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被录取的概率,同时也不会因为填错了志愿而造成遗憾。□苑广阔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