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星期一,清晨5点半,家住南三环的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女职工王彦就起床了。快速洗漱完毕后,她便赶往六里桥,坐上7点的班车去河北涿州上班。
“石景山热电厂2015年关停后,我就到涿州上班了。去年是最难熬的,现在,这样的日子我已经习惯了,像我这样每天5点多起床去坐班车的人并不少。”王彦说。
石景山热电厂关停后,在涿州建新厂,一期总投资约36亿元。项目投产后,可直接替代京冀两地高耗能、高污染的燃煤小锅炉488台,将为涿州市2017年实现关停燃煤锅炉和取缔原煤散烧提供有力支撑,对整体提升涿州市基础设施水平及改善周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这几天,天气渐热。在京能集团河北涿州京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内,一拨又一拨建筑工人正忙着施工,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早上8点,王彦开始上班。王彦是一名电气专工,负责现场施工验收、监督,变压器和发电机是她需要监督验收的重点。每天,她都忙着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厂家等一起沟通讨论,怎么把变压器和发电机安装好。一转眼就是中午,吃完饭后,王彦趴桌子上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下午的工作。长期盯现场,刚到中午,王彦的计步器已经显示到了12000步。下午5点,王彦下班了。“如果赶上紧急的工作,我会加班,但男同胞都不能准时下班。”王彦说。
“经过努力,很快就可以看到新电厂发电了。我想那天我一定会激动得落泪的。”王彦说。
何晓迪是一名男职工,今年28岁,是石景山热电厂工程部电气主管。作为电气主管,何晓迪掌管着整个新建电厂所有电气的工作,组内有7人,五男两女,全天在厂区盯着。最近他负责送出线反电,为机组调试供电作准备。“我们的工作是以小时计算,每小时要干什么,都安排得很妥当。”何晓迪说。
从京内搬迁到京外,何晓迪没有太多感觉,何晓迪住新建厂区内,每周回去一两次。
在新建厂房期间,让何晓迪最难以忘记的是去年7月21日,涿州下大暴雨,他带着7人守在厂房保障电力供应。“工作了6年,我对石景山热电厂是有感情的。该奉献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何晓迪说。
同事刘政修是石景山热电厂的化学主管。2002年,他主持完成了《循环水加酸工程》,每年可为石景山热电厂节约用水1000万吨。随后,他又进一步研发新技术,将石景山热电厂年耗水量由最高时的3600万吨降为960万吨。如今,在新电厂的建设过程中,刘政修继续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将实现“废水零排放”。
“年初,我们调试完了化学水处理设备,可以将中水转换为纯水。现在,我们正建设智能水网,盯着零水排放厂房的建设,等厂房建设完毕,脱硫废水全部蒸发回收,就可以实现‘废水零排放’了。”刘政修说。
石景山热电厂值长贺明文告诉记者,现在石热的400余名职工和2000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一线奋战,力保按时实现发电机168小时试运行,确保今年冬天涿州和房山的百姓能够供热。目前新建电厂要供热的面积已达1700万平方米。
石景山热电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武秋林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建厂职工过得舒适,工会在工地上临时建立了职工之家,建有台球室、乒乓球室等,中午休息时,职工们会在这里放松。此外,工会还建立了临时餐厅,确保职工供餐。工会还成立了伙食委员会,每月对菜品进行点评、更新。目前,新厂正同步建设职工之家,确保工厂投入使用时,职工有“家”可以去。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