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企业传统“五小”设施今何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浴室 小食堂 小理发店 小五金店 小图书室
企业传统“五小”设施今何在?

 

提到企业里的“五小”设施,很多上了年纪的职工肯定都还记得,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内建立小浴室、小食堂、小理发店、小五金店、小图书室等,这些企业里的“小商业”被并称为“五小”设施,虽然经营范围各不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职工工作之余提供了诸多便利。近年来,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五小”设施了,但这些企业内的商业设施发展现状如何呢?

“五小”设施接地气 成为建筑工地标配

理发室、超市、食堂、医务室……在建筑工地上,“五小”已经是标配。

最近,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工地农民工生活区,发现生活区普遍配置了“五小”,农民工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社区一样的生活。

“理发一次几元,每天晚上都有二三十人排队理发,这里开理发店我们不愁客源。”在中建一局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项目部职工生活区,理发师小陈这样告诉记者。

项目书记、工会主席李增玄说,项目理发室作用很大,高峰时生活区有上千名农民工,每晚理发室业务繁忙。

在食堂里,记者看见有不少农民工在就餐,也有从超市买来食物,坐在食堂里一边喝啤酒一边吃菜的农民工。“啤酒3块5一瓶,和外面的价格差不多。”做防水的农民工吴喜涛说。他来自山东,从事多年建筑工作,城市副中心职工小家里的设施让他感到惊讶。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各个职工小家里,都设有超市,有的引入京客隆,有的引入华联超市。超市里生活用品齐全,价格和外面差不多,甚至有些还要便宜一点。

“食堂饭菜很便宜,10元就能吃两荤一素一主食。”农民工许京南来自山东,今年38岁,是一名木工,对食堂的伙食他很满意。

走进医务室,有几名农民工正在安静地输液治疗。“看病比外面便宜多了,仅相当于外面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前一阵我得了重感冒,只花了几十元就瞧好了。不像我以前的工地,没有医务室,去外面医院看病花了好几百。”农民工刘海青说。

戴兵全今年41岁,来自四川,是一名钢筋工,由于走路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划伤了脸,去外面医院缝了几针。“在外面医院,后续治疗一天要800元,现在我在医务室里输液,几十元就搞定了。”

医务室里有两名专职医生,一名叫张天亮,一名叫刘俊杰,都是持证医师。张天亮告诉记者,他原来在河南省的一家乡卫生院工作,最开始每月工资600元,如果坚持到现在,每月可以拿2730元。考虑到养家,前几年他便出来,专门服务项目的农民工。“现在每月能拿8000元,比以前强多了。”张天亮说,他的工资是项目部开,采购的药品都是以成本价销售给农民工的。

对于建筑工地“五小”,市建筑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地上的“五小”很接地气,打通了服务农民工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农民工的日常生活需要,今后在建筑工地上还会继续推广,让农民工感受到工会的贴心和温暖。

“五小”命运各不同 “刚需”设施得发展

当然,建筑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大多远离商业中心,周边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为满足农民工的生活需求,“五小”设施几乎成了刚性需求。而在周边环境发展成熟的企业内,“五小”的命运则有些不同了。

“我们企业位于西四环内,周边配套设施非常完善,根本就不需要在企业里购买商品。”56岁的制造行业职工张成玉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所在企业里的小商店非常火爆,很多职工都在企业的小商店购买生活用品,但随着周边设施的不断完善,职工购物的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企业里的小商店生意也就逐渐惨淡了。

今年65岁的钟永明,是首农集团西郊农场的老职工,16岁就到农场工作,一直到退休。现在,还继续在农场的传达室“发光发热”。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场里开过卖生活用品的平价商店,卖文具用品的文化站,另外还有理发店、澡堂子等等。

“那时候,工会给职工们发理发票、洗澡券,我们用这些票券,就可以免费或者以很低廉的价格享受这些福利了。”钟永明说,“上世纪90年代左右,随着场乡分家,这些店铺,有的拆了,有的就划归到乡里了。”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用企业改革以及职工的需要程度,有些“小”字辈的,比如小五金店、小理发店就不复存在了,可是有些却升级扩大,成了职工们工作生活坚实的后盾,比如“小食堂”。

北京亨通斯博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的职工食堂为430名职工提供就餐,由于职工的倒班制度,食堂每天提供午饭、晚饭、夜班加餐共计三餐。“在我们的职工食堂里,不仅三餐品种丰富,营养均衡,还特地安排为职工提供应季水果。”该公司工会主席张长伍告诉记者,“每餐三菜一汤加主食,职工只需要花两块钱。”

最近几年,为了让职工吃好,亨通斯博公司还成立了伙食委员会,每年进行两次“食堂满意度调查”,今年5月份的调查刚刚结束,张长伍介绍,“这次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进行食堂满意度调查,职工参与率非常高,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职工对食堂的满意度高达90.4%。”

对于不满意的方面,张长伍也做了相应的统计,希望能进一步完善食堂管理,更好地为职工提供服务。

“五小”设施转型 变身服务型“职工之家”

说起“五小”,西郊农场工会主席杨淑凤也笑了。她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实行的是“场乡一体”的管理模式。那个时候农场有闲置的厂房,可以开办小门脸、小商铺。不仅可以方便职工生活,还可以方便附近村民。而如今的职工食堂和职工之家则更丰富了服务职工的内容和形式。

杨淑凤介绍说,西郊农场职工之家所在的小楼建于2009年,面积近1400平方米。建设之初,主要考虑给职工搭建一个健身活动平台,所以当时设计以羽毛球馆和职工食堂为主体。2013年,北京市总工会和首农集团工会都出台了关于职工之家实体化建设的意见,他们就在坚持和继承以往职工之家创建条件基础上,以“会家合一”为形式,本着“一室多用”原则,对职工之家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

现在,西郊农场的职工之家里不仅有了以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台球场、健身房为一体的活动区;以图书区、阅览角、职工上网角为一体的职工书屋学习区;以劳动争议调解室、职工宣泄室为一体的心理疏导区;还有了以娱乐室、休息室、淋浴室和餐厅为一体的休闲区。

杨淑凤告诉记者,以前,不管是工会干部还是职工,对于职工之家都没有更高的奢望。近年来,企业对于职工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职工对于工会的期待逐渐提升,也促使他们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

“说实话,一些生活服务类的功能,并不是我们的专长。就拿理发店来说,您看现在,社会上各种美容、美发店铺那么多,职工下了班,去任何一家店铺,洗剪吹烫都可以随意选择。我们把这样的功能舍弃出去,更可以集中力量,做好职工亟需我们提供的服务。”杨淑凤说。

正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房地部职工张建岭说,“现在,人们普遍对健康很重视,喜欢参与健身、瑜伽等活动,可是自己家里空间有限,氛围也不好,就不得不到社会上寻找一些健身房,花大价钱办卡健身。可是,我们单位的职工之家把我们这些需求都满足了,各种设备设施都有,而且是免费的。现在,每周我都会来锻炼几次,健身后,我感觉工作起来,也特别有精神。”

现在,西郊农场的职工之家,俨然成了休息时间里,最受大家欢迎的地方。好动的打打球、练练器械,享受大汗淋漓的痛快,好静的走进职工书屋,拿一本心仪好书,感受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农场工会还为职工成立了涵盖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摄影等项目的俱乐部,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比赛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还增进了同事之间的友谊。我们都觉得,企业内部的氛围越来越和谐了。”张建岭说。

事实上,不管是过去的“五小”,还是如今的“职工之家”,所有设施自始至终都秉承着服务职工的出发点和理念。

□本报记者 王路曼 陈曦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