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用刻刀赋予蛋壳新生命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市气象局职工毕凯:
用刻刀赋予蛋壳新生命

展示获奖证书
同事正在欣赏蛋雕作品
毕凯正在雕刻《劳动午报》LOGO
蛋雕作品《十大元帅》
 

作为首都最具影响力的工艺美术行业赛事,两年一度的“工美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大赛参评作品汇集了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众多皇家非遗手艺品。然而,在2016年,却是一位来自首都气象部门的80后“业余爱好者”耗时数月完成的党建题材蛋壳雕《江山如画》在比赛中喜获金奖,作品应邀在北京文博会上展出。那么这个理科男,究竟是如何把本应废弃的蛋壳幻化成绚丽艺术品,在专业比赛中征服评委脱颖而出的呢?

6年前,毕凯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毕业后进入北京市气象局工作,而他从事蛋雕爱好的时间却已经十几年了。1986年出生于山东淄博市的毕凯,自幼酷爱手工雕刻。幼时每逢寒食节,他都会跟随家人涂染刮刻彩蛋。长大后拜师单孟渤和袁家钊学习蛋雕。参加工作后,他对蛋雕越发痴迷,业余时间基本都是在雕蛋壳中度过的。毕凯说:“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蛋雕是一个很好的疏通压力的渠道。在雕刻的过程中还可以磨炼专注、耐心、平和的心态。此外,通过蛋雕不仅可以宣传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也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能在作品的设计创作中展现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播美学正能量。”

考究细节,把每一个环节做完美

在各种禽类蛋壳中,毕凯常用的是鸡蛋壳。蛋雕的第一步就是选蛋,看似简单的一步,其中却蕴含着不少工作。“我常常直接去菜市场选鸡蛋,从颜色、外表、质地、厚薄等方面来考量。”毕凯说。一次,毕凯去菜市场选鸡蛋,他把每一个鸡蛋都仔仔细细“检测”了一遍,最后卖鸡蛋的大妈都不耐烦了说:“这鸡蛋我不卖你了,选鸡蛋比老太太还磨叽。”毕凯说完,便忍不住笑了起来。

虽然材料成本低廉,但蛋雕作品的制作,却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每一个作品,都需经过构思蓝图、精心挑选蛋壳、去蛋液防腐、画底稿、雕刻、防护、包装等过程。由于业余时间有限,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作品毕凯常常耗掉十多天甚至一两个月的业余时间。而雕刻的每一步可谓是如履薄冰,因为在不足0.3毫米厚度且易碎的蛋壳上雕刻,一不小心就会功败垂成。记得冬奥会申办成功那年,毕凯设计了一个影雕肖像。然而在收尾时,手不小心一抖,作品就成了废品。尽管说这样的事情经常会遇见,但毕凯并不气馁,反而越发喜爱蛋雕,而这些报废的作品,他也都会细心收留着。“说不定以后的作品加工中,它们还能派上用场呢。”毕凯笑着说。

创新形式,给蛋雕艺术创造更多空间

俗话说:“爱屋及乌。”由于爱上蛋雕这个传统的艺术,毕凯也爱上了一切与蛋雕艺术有关的东西。他不局限于传统的技艺,大胆创新,创造出了多种形式的蛋雕作品。其中鹅蛋壳火绘浮雕《莲者廉也》的作品,就是他花费20个夜晚,用400摄氏度的火绘,近18万次刀刻完成的。这个创意就是来源于葫芦烫画。由于材质不同,为了找到适合蛋壳的温度,毕凯就要反复试验。

毕凯擅长精细化镂空创作,其作品精致细腻。他的肖像蛋雕作品也是栩栩如生,令国外蛋雕艺术家啧啧称奇。作为一名气象工程师,他经常将热爱的工作与蛋雕结合起来。迄今为止,毕凯共创作了百余件充满艺术气息的气象文化科普作品,这类代表作品有鸡蛋壳肖像影雕《中国气象三巨星——涂长望、赵九章、竺可桢》、《气象院士》、鸵鸟蛋鹅蛋镂空《气象地球仪》、鹅蛋镂空《首都气象、首字为先》、鸡蛋壳阳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途径》等等。他本人及其鸵鸟蛋镂空雕作品《气象地球仪》曾登上美国国际蛋艺术协会(IEAG)杂志封面,并作为重点推荐特色艺术家被该杂志多版面宣传报道。目前,他创作的部分气象科普展品在北京市气象局活动中心长期展览。

在当今这个“万众创新”的多元化社会,只有将蛋雕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能使这项古老的文化技艺走得更远,于是,毕凯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开展各种蛋雕讲座展览和体验活动,激发了群众的创作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他还通过直播平台,向国外的同行们介绍中国特色的雕刻。

如今,毕凯的妻子也加入到他的传承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众,毕凯和妻子摸索出了不同类型的蛋艺手工方式,从幼儿园到老年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拓展了这门手艺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他们以一种创新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关注文化、走近这门老手艺。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孙妍/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