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美术老师巧用心思玩转“废纸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术老师巧用心思玩转“废纸板”

 

包装纸箱平常的命运就是被扔进垃圾桶或者被当作废品以几分钱的价格卖掉。但是在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不少人都会存着包装纸盒,并在包装纸盒上写着“给大伟”。这个“大伟”是城关第二小学有名的“破烂王”——美术教师刘大伟,在他手里这些包装纸盒会变成艺术品,或者孩子们想象的天堂,甚至是环保公益活动上的“主角”。

在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瓦楞纸板画社团活动室里,很多废包装纸箱都被做成了妙不可言的画作——有的是在纸盒上“撕”出的肖像画,有的是利用纸盒上原有的纹路为基础,用画笔勾勒出的图案画。在这间活动室的屋顶还挂着一个直径40厘米、高50厘米的创意花灯,也是用包装纸盒制作的。这间活动室是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美术老师刘大伟带领学生进行创作的地方,他还以瓦楞纸板画为基础进行与环保和亲子相关的公益活动。

100个纸箱的故事

刘大伟说,他是从2010年9月开始萌生“瓦楞纸画创作的”。那一年,学校为老师们重新配置了电脑,电脑安装好以后,留下100多个包装箱堆积在学校的库房。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刘大伟的心头有了一个小小的创意,将这些包装箱当成美术创作的素材。“这些瓦楞纸制作的包装箱表面平滑、有底色、有厚度,可以用多种绘画工具来创作。我觉得可以尝试将它们利用起来。”

刘大伟自己动手将一百多个包装箱子,拆、剪、裁成1000多块瓦楞纸板作为教学原材料。“十一”节日期间,一名老师带着儿子浩浩来到学校,刘大伟给了浩浩一张瓦楞纸板,让他画画。没想到小伙子画了一幅不错的作品——“变异脸谱”,作品利用瓦楞纸土黄色的底色,突出了黑色的线条,古香古色别有风味。“我当时就觉得不错,这个想法可行。”

假期结束,刘大伟就用这1000多块瓦楞纸板为起点,带着学生们开始了瓦楞纸板画创作。没想到小朋友们都很兴奋,而且很有创意,画出来的作品令刘大伟非常惊喜。

“撕”出的瓦楞纸艺术

一开始,刘大伟只是让学生在瓦楞纸板上绘画,为了更好的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刘大伟琢磨出用“撕”的方式创作瓦楞纸板画撕画作品。这种方式就是利用瓦楞纸多层次、有厚度、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的特点,将最上面的面纸“撕”掉,利用面纸与芯纸的色差产生的图形想象、创作。

“这是将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引入教学。”刘大伟说,孩子们的想象力不可估量,利用“撕”出的形状,孩子们创作了很多富有创意的作品。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撕了一条小鱼,要给小鱼画上流水;有的孩子撕出了一个“跳舞的女孩”,给“女孩”画上了美丽的舞裙。“我就是想用这些办法,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让他们不要拘泥于一个形象。”

刘大伟还利用瓦楞纸板“刻画”出了人物肖像。在他的工作室里,就摆放着自己的肖像画,这幅肖像只有简单的线条和明暗对比,却精致大气。他还用“撕”和“刻”的方式,为一些企业创作瓦楞纸板质地的“海报”,也是别有特点的艺术作品,不少商家慕名来求画。

从2010年10月开始,刘大伟悉心研究瓦楞纸板画创作和教学,并于2014年出版了《废纸板上的童趣》一书。

用巧思“变废为宝”

从2010年开始,刘大伟的美术课上没有再出现过普通的A4打印纸,而在以前,这是美术课经常使用的绘画材料。刘大伟给记者算过一笔账,从2010年到现在,将近7年时间里,每周他要教学20节课,每个班大约40个小朋友,就是说每天节约160张纸。7年时间里,保守估计大约节省了20万张纸。

“虽然别人觉得是废品,应该进废品收购站。但是我认为这些瓦楞包装纸给了我很多惊喜和回忆。比如,2015年5月29日,当时我们学校210名学生和210名家长在学校操场上共同创作了一幅画。这幅画是由204块废纸板拼贴成的,足足有60多平方米,主题是中国香港。当最后一块纸板拼贴的一刹那,全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刘大伟说,有一个参与该活动的小朋友在感言中写道,“就在这短短的40分钟里,变废为宝的种子已经在我心里深深扎了根,发了芽。”从那一刻,刘大伟决心要做些环保主题的亲子公益活动,让小朋友更多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公益成就小人物的“非凡”

2016年,刘大伟创建了“亿棵树1023”亲子公益志愿服务队。当年10月23日,亲子公益志愿服务队在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当时有27个家庭参加。

公益活动是刘大伟和这些公益家庭自费组织,经费很有限。刘大伟发挥了“破烂王”的优势,到处为教学和公益活动收集能“变废为宝”的材料。

公益志愿服务队的首次活动中有一个现场制作工艺花瓶的日程,制作材料就是刘大伟收集的“废品”——同事孩子结婚时,婚宴现场留下了几十个形状优美的玻璃质地的饮料瓶子,等宾客散去,刘大伟喜滋滋地将瓶子收了起来。在活动现场,刘大伟把瓶子发给大家,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想象在瓶子上作画,有些家庭现场捡拾了落叶沾上丙烯颜料给瓶子“印”上了漂亮的图案,有些家庭用手指在瓶子上作画,普通的玻璃饮料瓶变身为特色花瓶。

目前,“亿棵树1023”亲子公益志愿队的活动由不定期组织活动,已发展到平均一个月两次,大部分活动的主题都是如何“变废为宝”。40多个亲子志愿家庭参与到活动中来。刘大伟为志愿服务队设计了志愿活动标识,并自费制作了徽章,“一只手掌就像一棵树,四周的云纹象征着参与志愿活动的家庭。”刘大伟拿着一只徽章对记者说。

如今,刘大伟成了学校里的“破烂王”。学生们说,“我们刘老师就像个捡破烂的,看到纸箱两只眼睛都放光。”可是,这个捡破烂的刘老师很受欢迎,不少学生和老师都主动将包装纸箱留着给他。刘大伟说,虽然使用大量的废品,但公益活动还是有支出,比如,颜料、工具、志愿者服装、制作徽章的费用、申请活动场地的费用,给大家购买饮用水的费用等等。这些开支都是公益家庭和他一起承担的,有时候他也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但是刘大伟却很高兴地坚持着,“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老师,我一个月的收入有限,但我相信,创意可以成就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事业。”

□本报实习记者 李婧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