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大观园里的书法篆刻家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俊潼:
大观园里的书法篆刻家

遇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同事一起探讨交流习书感受,马俊潼乐在其中。
这个小本上留存着马俊潼近三百方章料的篆刻作品。
创作要意在笔先,与做人做事有异曲同工之理。
篆刻之余,马俊潼还会在镇尺等用品上进行书法艺术创作。
 

亭台楼阁、假山绿树、花儿草儿、小桥流水,一处处明媚的现实景致,怡红院、潇湘馆、太虚幻境……5月的大观园明媚动人。近日记者走进了大观园,在一处清幽的院落里,见到了热爱书法篆刻的马俊潼。

马俊潼担任着北京大观园管理委员会主任、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此外,篆刻也是他的情趣所在。

“我的外祖父对我影响很大,我对篆刻的爱好都是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培养起来的。”马俊潼笑着对记者说。

马俊潼的外祖父张书经先生是齿刀篆刻的创始人,张书经曾经经营一家首饰加工的店面。工作之余,他喜爱书法和篆刻,并擅长把这些特长运用到精雕细琢的首饰制作中。由于张书经加工的首饰都是人工雕刻,且图案细腻,线条优美,因此深受当地居民欢迎。

于是马俊潼很早就跟随着外公和父亲马志起,母亲张金秀学习齿刀篆刻。经过外公和父母的长期传授和自己的勤学苦练,马俊潼很快就执刀如同执笔,将篆刻的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磨平印面、设计印稿、印稿上石、固定章胚、拾刀雕刻……看似繁琐的步骤,年少时的马俊潼轻车熟路,一枚简单的印章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齿刀篆刻将中国篆刻艺术中的书法、刀法、章法三者完美结合,既有古朴自然的书法笔意,又有和谐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雕刻出的生动神韵。马俊潼运用这种技艺所创作的动物造型简洁自然,活灵活现。

马俊潼认为,写篆书,首要是注重对线条的锤炼。由于篆书的线条比较单一,那么写出线条的质感来就显得格外重要。他起笔裹锋,运笔沉稳,特别是行笔中自然出现的枯笔,更见风姿,展现了不拘一格的书写意趣。马俊潼认为,除了用笔要规范外,还要注意转益多师,所有如钟鼎铭文、诏版权量、刻石以及清人的篆书都要涉足。他还大量研究不同时期篆书线条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练习,写出了所谓“涩畅之、毛润之”的线条。

马俊潼还特别注意篆书结体的变化。他认为孙过庭所谓的“初学分开,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同样适用于篆书。

“初习篆书,很多人都选择小篆为范本,这便是所谓‘但求平正’,写到一定的基础后,就可涉足大篆或其他范本,诸如《秦诏版》、《散氏盘》等等,这便是‘务追险绝’,不断地吸收、融汇、贯通,笔下的篆书慢慢就显现出既飘逸灵动,又含蓄内蕴的美感了。”马俊潼感慨地说。

在马俊潼的书法作品中,以隶书最具代表。他的隶书作品多用圆笔涩行,增加了线条的质感,厚重而不张扬,古拙朴茂中有生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商报》、《中国少年报》、《北京人大》等近百家报纸、刊物及各大网站上发表书法、篆刻、文学作品千余件,受到了读者好评。

“四十年来,我书承二王,仰慕张旭、怀素、吴让之、齐白石、吴昌硕等众多书画、篆刻名家,认真研习佳作,博观约取,将书画、篆刻艺术当做了我精神生活中的最大乐趣。”马俊潼说。

马俊潼也曾多次带着他的作品参加国内外书展、艺博会及慈善公益活动。他的作品风格粗犷、豪迈、奔放,精妙,构成书法、篆刻的坚实基调,而飘逸、精妙、法度又贯穿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他的作品也先后被国内外知名人士和博物馆收藏,在国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孙妍/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