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的五月,寂静了一个冬季的青龙桥火车站,再一次被群山峻岭的新绿环抱。林间枝头鸟语清脆,一拨儿又一拨儿的游人嗅着花香走进山谷,近距离触摸“百年老站”青龙桥。 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人称老杨),又要开始忙活了。
百年老站故事多
5月5日,老杨一大早儿就来到车站,为前来进行党日活动的参观团体当车站历史文化讲解员。老杨先是把参观的队伍带到车站南头儿“人字线”的位置,讲解詹天佑为什么要建“人字线”铁路及铁轨的走向和作用。一位年轻人问:杨站长,“人字线”是詹天佑发明的吗?老杨答,不是。“人字线”取源于“之字线”,最早用于南美洲的森林和矿山铁路。詹天佑在修建中国铁路时借鉴和推广了“人字线”。一位中年人问,那“詹式车钩”是詹天佑发明的吗?老杨笑着说,也不是,是一位叫“詹妮”的美国科学家发明的。京张铁路修建初期,车厢与车头的连接是用链条连接,詹天佑认为很不安全,就把“詹式车钩”运用到中国的铁路使用。当参观队伍走进站台时,又有人问,这“青龙桥车站”的牌匾是谁题写的呀?老杨又做出了让对方满意的回答。
在车站调度值班室的右侧,一块石碑上的稀奇古怪的字迹,引起了参观者的围观。人群中有人嘟囔着说,这也不是甲骨文呀?老杨说:这就是“苏州码子”,是我捡回来的。
原来几年前,段里组织党员到詹天佑纪念馆参观,老杨见到了这种石碑,旁边的解释是:京张铁路早期使用的里程标志。而刻在上面的奇怪数字没有详细的解读。后来,居庸关火车站的王宝明说,他在车站线路边见到过被遗弃的类似石碑。回来后,老杨就去寻找,结果在路基下发现了这块石碑。老杨和几个同事用了五个小时将石碑抬回车站,可没人认识上面刻的字是什么意思。后来城建的一位老师傅来车站说,这是“苏州码子”。最后是北京铁路科学院民间铁路学者张辉从电脑上查到,石碑上的“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与我们现在使用汉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相对应。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首次将苏州码子应用于里程碑和坡道碑。早期的铁路沿线标志,有五种,分别是里程牌、坡道牌、桥志牌、道拨牌、机车放气号。目前,青龙桥火车站保留着刻有苏州码子的里程碑和坡道碑。
老站馆藏宝物多
参观者在户外向詹天佑铜像三鞠躬后,被老杨带进了候车室(已经停用)。原来的“男宾候车”和“女宾候车”的指示牌,仍然悬挂着。墙上挂着的历史图片,让参观者大开眼界。一个年轻人指着图片问,在车站站岗的兵,是哪部分的呀?老杨答,这是国民党29军的兵,这张照片是中国电影界的奠基人孙明经先生在“七七事变”的前七天,随国民党政府西北考察团到青龙桥时拍摄的珍贵影像。一个月后就发生了南口战役,当时汤恩伯指挥国民党13军抗击日军,中国军队伤亡3万3千人,击毙日军1万5千人。一位小青年惊讶地说,您太厉害了,这段历史您都研究呀?
京张铁路是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青龙桥火车站是1908年由詹天佑亲自设计建成的。192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在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起詹天佑铜像。青龙桥火车站早在2008年就已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工业遗产,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老站内收藏的人工道岔、油灯座、铁轨做成的报车器等都是珍贵的百年文物。鱼尾板、老车票、点票机等珍贵的老物件,记录了当年车站的热闹景象。
传承文化是责任
杨存信出生在青龙桥火车站职工宿舍区,是看着父亲扳道岔、挂煤油信号灯长大的。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列车进站时,父亲使用的信号机是由煤油灯显示的。父亲负责天黑时把煤油灯挂上,早晨天亮后再取下来。那时候买煤油要到延庆,一次买两铜壶(专用壶),父亲胸前后背挂着铜壶,早去晚归,来回70里地。
老杨的父亲1982年退休后,老杨当年就接班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先干了三年扳道员,后转为车站助理值班员。那时候老杨也曾想去大企业学一门技术工种,比如车工、钳工、电工等当时时髦技术工种,在山沟里的车站上班,孤独寂寞。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游客出游踏青也讲究文化游了,车站保存的1905年的铁轨、美孚牌的油灯、硬纸板车票、百叶窗和报车器、上世纪风格的候车室……吸引着八方游客。老杨认识到老站的文化价值,自己在这里工作,应该是非常幸运的事儿,于是打消了离开车站的念头。由于老杨坚持,在每个岗位上干的都很出色,1991年正式接任车站站长。
交谈中,问及义务担当讲解员,对站长的工作会有影响吗?老杨说:没影响,属于自己给自己增加了工作新内容。站长的职责是保证行车组织安全。当年车站还有旅客乘降时,旅客的安全,列车安全通过是首要职责。夜间巡视,检查护栏,旅客上下车……每项工作,都不能疏忽大意。老父亲警告过他,“在詹公眼皮子底下工作,不可以马虎。”问起他如何自愿当讲解员,老杨害羞地说,这是被“羞”出来的。曾经有一位旅客在站台上看到,詹天佑铜像上的刻字“詹公天佑之象”,疑惑地说,百年老站还有错别字?问他,这“象”应该是“像”吧?他回答不了,被人家给问哑巴了。临走时还甩了他一句,还站长呢,啥也不知道!尴尬之后,老杨又仔细地看了铜像上的刻字,心里自己问自己,我怎么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呢?
詹天佑之孙詹同济是詹天佑纪念馆的首任馆长,他每年都会来车站。当老杨再次遇到詹同济时,他及时地向詹同济请教“象”和“像”问题。詹同济详细地解释到,铜像没有任何艺术加工美化,“象”是代表先生原貌的意思,以示“见象如见人”。
有人称老杨是“活字典”。老杨说这是“铁粉”对他的认可,其实达不到活字典的水准,只是自己通过学习,查资料,向专家请教,把跟车站文化相关的历史资料梳理了一下再口述给游客。不过讲解技巧还真是偷着补过课,翻阅过演讲口才的书籍,听广播时,特意研究过播音员的语速。到博物馆专门听过讲解员的讲解,并熟记讲解员的手势,步伐,眼神。现在自己还是觉得,学的不太像。
采访结束时,传来列车进站的鸣笛声。老杨朝外一看,发现有一群游客拿着红色的旗帜拍合影。老杨一个箭步冲了出去,边跑边喊,快把旗子收起来。他冲到游客前,将红色的旗子塞进游客的纸袋后,原来严肃的表情瞬间换成了笑脸,对游客们说,列车进站时,站台两边都不能出现红色的旗子,因为司机见到红色的旗子会认为前方有情况,会停车,这样就会造成无故停车。游客们听后向老杨道歉。老杨得理不饶人,接着补充了一句:摄影发烧友也要注意,在站台上也不可以用无人机升空拍摄 ,因为站内高压线多,也很危险。
一天下来,老杨为7个单位的参观团体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累的口干舌燥。
□本报记者 陈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