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和医生一样,都是为患者服务的。医生有专业领域的深度,而护士则要有广度,要掌握专业范围内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迅速配合医生,共同处理好患者的健康问题。”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前,沈犁说起了对职业角色的理解。作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理部负责人,沈犁至今已从事临床护理、教学与管理工作33年。
把护士工作做出色
配合医生服务好患者
沈犁与护士这一职业结缘,还要从她1981年进入护士学校时说起。“当时并不十分了解护士这一行,父亲觉得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我觉得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于是沈犁就报考了护士学校,当时她17岁。
在护校刚开始学习,面对病房内注意通风、让患者注意饮食等学习内容,沈犁觉得都是“常识”,根本不像想象中的专业知识。但在随后的考试里她只得到不高的分数,让她意识到这都是应该重视的课业内容。态度的转变,使得沈犁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很快掌握了课程内容,成为同学眼中的学霸。
1983年,沈犁开始到北医三院作见习护士。当沈犁在医院的展示橱窗中看到先进工作者中有护士长的照片时,沈犁的脑中涌出的念头就是“希望我自己的照片今后也能贴进橱窗”。
沈犁的父母均是清华大学的教师,她从小被熏陶要有扎实肯干、重视集体的“螺丝钉”精神。让沈犁认识到不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也都要做得出色。见习期满,一年后沈犁正式转正,被安排在北医三院呼吸内科病房作护士。刚工作时,沈犁在科室中接触的患者有许多是癌症患者,看到患者们神志清晰但喘不上气来的状态,沈犁的心理上也产生过一定的压力,但在工作的第一站,沈犁坚持了下来。
“每天打针、发药、扫床,会有一点空虚感,所以我想要弄清楚病人用药原因的来龙去脉,想要去分析疾病表象下的学问。”在业余时间,沈犁抓住机会和医生们沟通。一来二去,医生们见科室里来了个不一样的护士,是个爱动脑的年轻人。
沈犁工作的第二年,院里引进了一台上万元的进口呼吸机设备,这在当时是很先进宝贵的。在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中,沈犁这个大家眼中的“小不点”乐于尝试实操,很快就了解了呼吸机的性能,掌握了如何消毒、更换耗材等。于是在日后使用中,就必须由沈犁来配合医生操作这件“新鲜事物”。
“相较而言,护士算是医生的绿叶,但也要跟得上医生,能默契配合。在救助患者的过程中,护士必须配合好医生撑起这份工作。”沈犁说,“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个人目的,不是想突出表现,就是必须要这么做,才能保证病人得到的服务有质量。”
不打折扣护理病人
细心培养护士新人
四年后,沈犁被安排到心脏监护室CCU作护士。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沈犁担心不能胜任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争取用最短时间与大家同步。不会做心电图、不会看波形,沈犁就在白天下班后向夜班医生护士们请教“偷学”,晚上经常要九十点才能回家。
在CCU收治的都是心脏急症或危重症病人,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休息。沈犁是个实在人,做事不打折扣,到岗后她就要求自己严格做到“三轻四静”。
如在治疗和监测中,输液泵、动脉血压监测仪等报警声响起,在夜间会特别影响到其他病人的休息。为了把病人受到的打扰降到最低,沈犁值夜班时会将病人床头的仪器报警声音调小,再细心观察仪器屏幕参数,不等报警声响就提前做好处理。
当时血液疾病科有一位医生正好住院,得知沈犁才来两个月,十分惊讶地说:“你比工作两年的护士操作得还要熟练。”得到病人的认可后,沈犁对做好CCU护理工作更有信心了。
由于表现突出,不到30岁的沈犁就被提升为病房护士长,并带教其他护士学习。后来在担任大内科总护士长8年期间,沈犁更是多次获得优秀教学个人奖和优秀护士长称号。
“由于父母都是清华老师,我从小在校园内长大,一方面是出于清华情结,另一方面则是2010年国家卫计委全面推行优质护理,我也很希望探索护理新模式,于是2011年我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理部任职。”沈犁说。
随后,沈犁被派往台湾及厦门接受护理行政管理培训。几个月的规范化培训,沈犁系统地学了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管理工作的计划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让她日后工作有了明确的支撑。2014年11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开院,沈犁作为护理部负责人,在院内学有所成地推行全责护理模式,让患者切实体验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另一方面,沈犁还加强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医院700多名护士中半数是年轻人,且大多数家在外地。沈犁知道这些护士选择留京工作都对未来有一定期盼,所以她在入职培训时着重讲清楚护士每一能力层级完善的进阶过程,让新人清晰知道每一年自己的任务,减少迷茫。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让年轻护士去追求有意义的东西,让大家愿意在这个职位上一起走下去,我不觉得我们这里有所谓的坏孩子。”沈犁说。而在对护士做的不记名式调查中,护士对她的满意程度一直很高。
把患者放在心上
秉持人性化服务
1997年沈犁从美国接受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培训后,就作为北京护理学会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师资格认证项目的总策划、讲师,一直在国内推进专业化护理的认证工作,今年即将在北京开展第十期培训。她还与糖尿病管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沈犁总是站在患者角度,秉持人性化服务,巧妙指导患者。用沈犁自己的话讲就是患者对她“讨价还价”,她就和患者“斗智斗勇”,让患者保持良好状态。
有一次,沈犁在出诊时对一位糖尿病患者做指导时,告知对方要健康饮食,控制不好会出现并发症。她的话还没说完患者就呛声说,“你不让我吃奶油蛋糕,我现在就没有生活质量了!”
“这时,就要人性化地考虑到患者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去简单制止他。同时要留意监测病人在此期间的血糖变化。我还会举例子让患者知道病情恶化的严重性,再适时地介绍健康饮食宝塔,敦促其多做运动。”沈犁用技巧与规范并纵,个性化地让患者接受有益信息。
还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每天吸烟大概20支,已经20多年了,不可能一下子戒烟。沈犁就让他坚持每个月减少两根,争取一年内把烟戒掉。“都知道吸烟会破坏血管,但要站在患者角度去说,而不能公事公办。”沈犁说,患者当时很感动,甚至不好意思地对她说“再不戒烟就对不起您了。”
采访中,沈犁对记者表示自己并没有做多么特别的事情,不似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那般优秀。“医疗技术一直在前进,护理工作也要跟上,我会带领本院的护理团队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沈犁说。
□本报实习记者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