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顺义区的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有位无人不晓的“老班长”——赵景伟。说他“老”,却并不是因为他岁数大,而是因为刚刚三十出头的他,却已经在中心工作了十几年,他熟悉百余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同事们常说:“老班长就是麻将牌里的‘混儿’,什么牌都能替!”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恰当。
中心每年都会救护数千只野生动物,它们中有的是被好心人捡到的,也有的是被执法部门没收的,还有一些受伤的野生动物,面对数以千计的动物,饲养员每天要很多次地重复喂食、喂水,清理粪便工作。老班长从没懈怠过一天。他总说,只要每天进到饲养笼舍的时候,看到这些“孩子们”健健康康的,什么辛苦都没有了。
2014年夏天,中心在人工环境下繁育了一只草原雕,破壳后的小雕需要一天喂很多次,老班长每次都会把肉撕成一条条的细肉丝,用镊子夹着轻轻地送入小雕口中。那双粗大而有力的双手,此时却变得像母亲一样温柔。在老班长的细心饲养下,小雕一天比一天壮实。小雕成年后,放飞那天,老班长脸上依旧是憨厚而朴实的笑容,即使心中有万般不舍,但看到小雕展翅飞入蓝天的那一刻,老班长是欣慰的,因为小雕最终能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就是对动物救护中心、对老班长工作最大的肯定。
老班长平时很少回远在门头沟山沟里的家,经常在单位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总说,这些可怜的“孩子”比家人更需要我。
就这样,老班长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心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从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三十多岁的“准大叔”,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野生动物救护工作。 前不久,老班长获得了2016年度“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得知这个喜讯时,他只是抬起头憨厚地笑一笑,然后继续忙着手中的工作,因为他的心时时刻刻都放在这些被救助的动物身上。
在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他就是赵景伟,我们的“老班长”!
□本报通讯员 刘醴君/文 本报记者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