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中,我们来到古城亳州,踩在小雨洗过的街道,空气中飘着中药的清香。
问一位老人,花戏楼怎么走,他指了指,沿和平路再向前走,遇到一个大牌坊然后向右拐,就到了花戏楼路。花戏楼路是条老街,街上有许多雕像,都与亳州古老的故事有关,商汤王、老子、华佗、曹操……一路上都能寻到他们的身影。
花戏楼原是一座演戏的舞台
花戏楼坐落在安徽亳州城北,涡水从其旁流过。花戏楼原名歌台,是一座演戏的舞台,因院中花戏楼色彩绚丽、美轮美奂,所以又称为花戏楼。远远望去,花戏楼那300多年青砖的颜色,像是落满了灰尘,透着一种繁华落尽后的沧桑与无奈,寂寞得像个昏昏欲睡的老人。
花戏楼当时是山西陕西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明清之际,晋商富甲天下,以药闻名的亳州,自然少不了晋商的踪迹。也许他们思乡情切,也许看透人生的变幻无常,也许觥筹交错之际,一个念头浮起,建一座会馆,给背井离乡的同乡一个安身之所,于是就有了闻名于世的花戏楼。
走进大门,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等,细细观来,各具形态,逼真传神。更让人惊叹的是,雕刻最精细处不过几毫米,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剥蚀,却依然是完好的。工作人员释疑,原来烧砖的泥里掺有发丝、棉絮等,烧制成抗腐蚀特强的青砖。
门前铁旗杆,杆高16米左右,重15吨,上有悬钟、蟠龙、飞凤。左边的旗杆预示着太阳升起,右边的是夕阳西下,仔细看来杆柱上有蟠龙绕杆起舞。杆上还悬挂着一幅铁对联:“铁杆颂德高千尺,金柱铭勋参九霄”。风过,杆上悬铃叮当作响,甚是悦耳。明清时期没有举重机,这两根15吨重的旗杆怎样竖起的呢?近年,考古学家发现,原来是先在地上用竹竿造两个铁杆模型,然后用铁水浇铸而成的。
花戏楼里“三绝”堪称珍品
缓步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关帝庙,给人以空旷、凝重的感觉。大关帝庙前的山门是极其讲究,别具匠心的建筑,精致的砖雕把原本普通、暗淡的山门装点得蓬荜生辉。不由感叹古代雕匠们精湛的技艺,一幅幅砖雕戏文,细润雅净,出神入化,风中的柳叶、潺潺的小溪……让人赞叹不已。山门正上额的《全家福》,讲述的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有七子八婿都在朝廷做官,画面上郭子仪60大寿时,他的七子八婿前来为他祝寿,人物复杂繁多,但惟妙惟肖,各具神韵。部分为镂空雕刻,线条婉转,真是砖雕奇葩。
穿过山门,走进坐北朝南的大关帝庙,院里大殿是主建筑,戏楼是辅衬,戏楼旁边还有看台,药商们一边饮酒一边看戏,好不惬意。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鼓已遗失,只有康熙二年所铸造的钟,还孤独地躺在那里。钟楼两边有六间古雅的两层小楼,是晋、陕商人的临时居所,与高大的戏台组成四合院,封闭空间,形成很好的回音。大殿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竹径通幽,清雅宜人。
戏台到处是雕梁画栋的木雕,多是三国戏文。比如《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击鼓骂曹》《三气周瑜》等,人物形态逼真,战马奔驰如飞,神态各异,呼之欲出,充满了阳刚之美。木雕中最精彩要数《长坂坡》,栩栩如生再现了战争场景。这里是曹操故里亳州,竟然有6处雕刻揭曹氏伤疤的戏文,可见当时的山西药商财大气粗。
遥想当年富甲商人,兴致地观戏台上每一个莲花碎步,如今那个曾经演绎着无数精彩的戏台,落满了灰尘。通往戏台的木梯,因为不堪岁月的重负,已被封死。只有恍如隔世的戏曲声由远处飘来,给戏台笼罩上神秘的氛围。
花戏楼“三绝”铁旗杆、山门砖雕、戏台木雕,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珍品,游人用目光细细打量这曾经无尽的繁华,触摸一段烟尘,一段历史。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皖北的亳州还是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孙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