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北京的街上车水马龙,一辆辆公交车保障着人们顺畅出行。提到公交售票员,人们不仅会想到这样一个名字——李素丽,还会发出这样一声感叹:“北京有个李素丽,服务那可是真周到。”在公交工作的三十多年中,无论是在售票员岗位还是客服中心管理者的岗位,李素丽对于职业秉承的态度都始终如一:“全心全意为您服务。”
车厢延续播音梦
4月8日上午10点,在位于龙潭湖公园附近的60路公交总站,一辆辆车准点发出。乘客有序上车,随后车辆驶出总站大门。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这个总站的大院内,也有过李素丽随车出入的身影。
因为声音很出色,她从小就有一个成为一名播音主持的梦想。但事与愿违,1980年因为高考失利,李素丽的播音梦并没有实现。命运给了她另一种生活,1981年,她来到公交公司成为了一名售票员。“虽然没有成为播音员,但车厢也是一个小舞台,这个小话筒和播音员手中握的话筒差不多,岗位不同,但都是为人民服务。”李素丽这样理解。
8路公交车是李素丽走上公交岗位后服务的第一条线路。“那时还是老8路公交线,从黄寺到光明楼。”李素丽回忆着。很快,8路被拆分为两个线路,60路便是其中之一。自此,李素丽就开始了和60路长达15年的缘分。查询60路公交的线路图,不难发现,这路公交行驶的线路要经过不少繁华地区,乘客也包括多种人群,怎么才能服务得更到位?让更多的乘客满意?为此,李素丽也做了不少功课。
乘坐过李素丽车的乘客都注意过,她坐的售票员车座后边的玻璃,永远都摇得很低。而这样一个小举动,却体现出李素丽做事的细心。“您可别小瞧这个行为,发挥的作用可不小。”李素丽介绍,在运营中,她发现摇下车窗可以帮不少人解决上车时的不便。“比如,大人抱着小孩上车不方便,防止小孩被挤,我都会从窗户把小孩先接进来。”李素丽解释道,“下雨的时候,我也会打开伞伸出车窗,这样大家不仅不会淋湿,而且还能保证安全。”
李素丽周到的服务,得到乘客的理解和支持。得知她的嗓子不好,有的乘客会送来菊花、胖大海让她润嗓子;夏天时,还有乘客用保温桶专程装来冰棍,让她解暑;有的乘客还打听到李素丽爱吃贴饼子,就用屉布捧着热乎乎的贴饼子送给她吃;还有一位会按摩的乘客,知道她颈椎不好,专程来给她按摩……
“车厢中有很多美好的记忆,一幅幅画面回忆起来很感动。” 李素丽回忆说, 1996年媒体开始宣传她时,有不少乘客专程过来坐她的车。“有的人为乘坐我的车会等很长时间。能得到乘客这样的爱护,我很感动也很受鼓励,再多的付出我都觉得值。”
细心服务让车厢温馨舒适
公交是人们出行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对于不少人来说,对于公交车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座椅、扶手这些设施而已。但李素丽却认为车厢也是一个流动的小家。怎么才能让车厢变得更温暖、更有家的味道?经过思考,李素丽决定开始从车厢布置做起。
装有针线的方便袋、杂志、小扇子、小棉垫……一个个小物件都出现在李素丽运营的车厢中,不仅如此,考虑到乘客冬天扶手会比较凉,她还缝制了棉套套在扶手上。每使用一周,她都会拆下来带回家清洗。“我就是想让乘客来到车厢,有种到家的感觉。”
进入公交不同岗位的职工都会接受相关的培训,售票员也不例外。虽然接受了关于一些宣传用语的培训,但是爱动脑筋的李素丽还是想要将宣传用语的内容做些改变,让宣传的内容变得更亲切些。
于是,业余时间李素丽开始练习写宣传用语。她来到老劳模的车上,随车观察他们工作时的状态。思考他们服务时的语音、语调、语气。“乘客您好,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当时公交售票员使用的一句宣传用语。李素丽结合自己的思考,经过两次改变,最终将这句话改为“全心全意为您服务”。
“虽然一个词改为一个字,但是却更加拉近了和乘客的距离。乘客不仅感到亲切,还很爱听。”李素丽说。得到乘客的肯定后,她还根据乘客群体和节日特点,来创作更多的宣传用语。
巧妙使用语言艺术
“售票员的岗位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这个服务行业其中也有不少学问,比如,要观察乘客揣摩乘客心理,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18年的售票员岗位中,李素丽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不同群体的服务特点。
有一次,李素丽正在随车运营。车辆进站,一位抱着小孩的男乘客随着人群挤上车。“可能是在公园玩累了,小孩不停地哭。”注意到这位乘客的李素丽,在车厢中说道:“哪位乘客能照顾照顾这位抱小孩的乘客,给他让个座。”边说李素丽边观察周围乘客的反应。
因为车厢乘客很多,一时间并没有人主动让座。这时,李素丽轻轻地拍拍身边的一位女乘客说:“您可不可以让个座,感谢您的支持,之后有座一定让您先坐。”听到这话,女乘客马上让座。见有空座男乘客一屁股坐下,却没有道谢。这时,李素丽注意到女乘客有点生气。
“售票员有时也是协调员。我们要巧妙地化解乘客之间的矛盾。”李素丽说:“看到这个情形,当时我就说小朋友别哭了,现在有座位了,你看这个阿姨多好,是她让给你的座位,我们要说谢谢她。我刚说完,那位男乘客就意识到自己失礼了,立即对让座的女乘客说‘谢谢’。”
李素丽在工作中,将老人都当做自己的长辈,年轻人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小孩当做自己的儿女。根据各类群体的需要提供合适的服务。
1996年公交21路延长至北京西站,李素丽也根据需要被调到这条线路工作。虽然在60路每天都能和老乘客见面,很快乐。但是来到新线还是要尽快适应工作。于是,李素丽用一周的时间完成“走线”工作。 来到21路的李素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因为在60路有过十几年的售票经历,李素丽早已对原来的线路了如指掌。
“都是一点一点用脚来丈量,走着了解每站附近都有哪些建筑物,之后做记录,以便于在工作中乘客咨询。”李素丽介绍说,业余时间,她走访沿线大街小巷机关单位,了解地理环境。经过几周的走访,她摸清沿线有80个单位和50条大街小巷,并依据这些材料编写出了相应的服务用语。在21路,李素丽依旧用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乘客出行更加便捷。
1998年李素丽结束了18年的车厢工作,转换岗位来到公交集团服务处工作。一年后,随着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的开通,她又有了新的工作内容。
在热线岗位见证团队成长
热线的开通,主要是为了扩大老百姓对公交运行服务的了解,深知这个目的的李素丽也感到身上沉甸甸的压力。“企业开通热线当时还没有范本。”从一个小小的售票员走上管理岗位的李素丽开始思考,热线开成什么样?开通后会遇到什么问题?一个个问号出现在她的头脑中。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李素丽边思考边给自己鼓劲。
热线刚开通时,只是一个拥有15人的小家,但每个成员都付出加倍的努力。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大家完成了所有线路和站名的录入。而随后的日子,都让李素丽和同事们记忆犹新。
“记得热线开通的第一天,我接到了第一个电话。”李素丽回忆,开始时,大家预测热线第一天的接听率也就三五百个,但是没想到当天就接听1000多个电话,可见老百姓对于公交的信任。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们最高接到42000多个热线电话。
从1999年12月10日公交集团正式开通“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号码为96166,实行24小时人工服务。到2006年1月更名为“公交服务热线”;再到2008年7月31日,在原“公交服务热线”的基础上,整合了公交、地铁、一卡通、京港地铁、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等交通行业20类交通信息,升级改造为“北京交通服务热线”,直到2015年1月1日,热线正式回归企业,2015年6月正式更名北京公交集团客户服务中心。客服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李素丽都亲历亲为,见证着这个团队的成长。
用心培养优秀团队
“乘客出行的向导、解答询问的智囊、质量监督的渠道、联系市民的桥梁”来到位于公交集团四楼的这个客服中心,一进门墙上印着四行服务宗旨引人注目。
走进客服中心,身穿工作服的接线员们正在忙碌的工作着。一张张座椅摆得十分整齐。电话摆在哪个角、键盘怎么放、纸张怎么摆……即便是每个座椅上的摆设也都有统一的摆放要求。
目前,客服中心接线员65名,管理人员4名。接线员队伍中党员28名,平均年龄36岁。从1999年12月10日零时至2016年12月31日24时,客服中心共来电7400余万个,平均日最高来电42936个,最高接电24244个。除了负责回复市民的来电咨询,客服中心还承担着12345市长热线分中心,以及12328交通服务热线的派单工作。
从热线成立之初到逐渐发展壮大,李素丽也付出很多。“每天我们都会组织接班会,遇到问题团队之间都会进行解决,相互商量解决方法。每个团队有党小组长,负责做思想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热线口碑这么好,也和团队这种共同努力有关系。”李素丽感叹道。
在接线中每个接线员都明白不能说“不”字,而且要微笑服务。对方打电话只能听见声音,又看不见接线员的表情,为啥还要微笑服务?面对记者的提问,李素丽的答案很简单:“微笑还是不微笑,说话的语音语调是不一样的。”
李素丽介绍,为了能让接线员找到声音的差别,最初开始工作时她还特意让每名接线员打个电话听录音。让大家用不同的表情来说话,再来区别声音的语气和语调。此外,李素丽还要求热线员随时记录各种知识、问题,在“走线”时也要边走边记。
“这就是大家走线时的记录。”在一位接线员的工位上,记者看到了一张张记录。“每个人都会这么做,定期还有专人进行汇总,这样我们的工作会更到位。”李素丽介绍说,热线开通近18年,已经成为老百姓的知心线。“电话中反映各种问题的都有,不仅仅是查询路线,结婚、打架、子女教育各方面问题都有,对于大家打来的热线我们会耐心接听,这都是乘客对于我们工作的的信任,也是对公交的信任。”
一次,李素丽接通一个热线电话,电话另一头有个女乘客一直在哭。女乘客听说是李素丽接听自己的电话,也打开了话匣子。李素丽耐心地听她讲述,了解到这位女乘客是和丈夫发生了矛盾。等到女乘客的心情逐渐平复,李素丽帮她分析,还答应给她的丈夫打电话劝说。下班后,李素丽按照约定拨通了这位女乘客丈夫的电话……最终化解了这对夫妻的矛盾。
不仅在业务上要求热线员们不断学习,在生活中,李素丽还注重这个团队的建设。客服中心设立包括工会小组、爱心小组、培训小组等多个小组,成员们还会参与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我们大家参加过文艺汇演、主持人比赛,还会参与不少热心公益活动。比如为孤残儿童编制毛衣。”李素丽介绍,客服中心的成员坚持10年每年完成100件爱心毛衣。最初,是李素丽开始志愿织爱心毛衣,之后有接线员见到便开始加入,有的人不太会织,李素丽就负责教。
正是因为客服中心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18年来,中心分别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建设部、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北京市政府授予“劳模集体”;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首都劳动奖状”和“优秀班组”;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北京市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记者手记】
采访前,虽然对于李素丽的事迹听到过很多。能得到这样一个和全国劳模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心情还是特别激动。采访李素丽的过程中,听到李素丽讲述自己在公交公司工作的点点滴滴,一幅幅画面也仿佛浮现在眼前。一直在想是什么动力,让她从普通的售票员成长为一位全国闻名的劳模。这个答案,也在采访中找到。
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是李素丽给我最大的印象。“我是个爱学习的人。”采访中,她反复强调着这句话。不管是刚刚来到公交售票岗位,还是转变岗位来到客服中心从事管理工作,李素丽都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不少人总认为学习只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懒得去充电,甚至忘记了充电学习。但李素丽却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
40岁那年的李素丽重新拿起了高数书本,备战考试。她知道公交热线开通后,每天要和电脑打交道,还要和专家打交道,一定要补充更多的知识。于是,她边工作边备考,最终考取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再次走入课堂。
“别人是活到老学到老。我却是学到老活到老。”李素丽的这句话让我记忆很深。她认为人学的知识多,思想就丰富了,就会越活越年轻。她说不管是企业职工还是劳模,都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她说不管是在车厢里服务还是通过热线服务,都需要学习和补充知识,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让不同的乘客都满意,知识不能匮乏。她没有耽误工作,并完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学习。
今年4月1日,李素丽完成了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但是作为北京公交的一张名片,她的精神却在公交人身上得到延续。
□本报记者 盛丽/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