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西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西城工会为您寻觅身边大工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析属性 发扬传承 学习品质
西城工会为您寻觅身边大工匠

 

“工匠精神”,首次写入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便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匠人”的世界,探寻一下“工匠精神”本身具备的意蕴。借着如此好的契机,西城区总工会正在瞄准即将在“五一”期间开展的“逐梦前行——西城职工创新·匠心主题展”开展材料征集工作。从本期开始将陆续为读者宣传报道西城区极具“匠心”的人物及集体,希望能从他们的身上挖掘出“匠人”特有属性,帮您寻找、学习,一同向他们看齐。

姓名:李金明

单位:清华池修脚师

“匠心”:坚持+苦学

49岁立志学艺成大师

2000年,在浴池工作20年的李金明,面临着新的抉择和挑战。清华池和虎坊路浴池合并改制。新成立的清华池,一方面,服务员岗位超编,一些服务员不得不另谋岗位;另一方面修脚技师岗位人员不足。

作为一名“金牌”服务员,李金明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其他,继续从事老本行。但他毅然选择了改行学习修脚。俗话说:“三十不学艺”,而那时,李金明已经49岁了。这就意味着,他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那时候,他一有空就练习。除了在店里跟老师傅学习修脚技术,拿着刀子削竹板;自己回家也不闲着,拿着刀子削茄子、黄瓜、土豆……老李说,他经常为了练手,耽误了媳妇的做饭,用他的话说:“家里凡是有皮的都是我削。”

2004年,李金明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嵌甲、灰指甲、滑囊炎、瘊子、足跟炎等病症的治疗方法,考取了劳动部门颁发的修脚师职业资格证书,正式成为修脚师。如今,他更是成为清华池修脚师中的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人物。

姓名:潘瑞凤

单位:西便门东里社区

“匠心”:热情+踏实

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潘瑞凤扎根西便门东里社区十余年,为人爽快,办事雷厉风行,她在服务社区居民上从不打折扣。潘瑞凤作为广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在居民的眼中,她一直都是“居民心中的娘家人”和“小巷总理”。

在社区有位独居老人,孤独一人无儿无女,老人的看病就医问题便成了潘瑞凤心头的一件大事。不能让老人没人管,潘瑞凤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只要老人有需要,潘瑞凤总会第一时间为老人提供帮助。潘瑞凤说:“群众的事情,一刻也不能拖。”不但如此,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里的老年人,潘瑞凤还要求每一位社区工作者都要学会温馨服务,让每一位来居委会办事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潘瑞凤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把社区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多年来在基层一线始终如一的为社区、为广内地区建设默默地奉献着。她时刻牢记“居民利益无小事”,以服务者的心态接待每一位来办事的居民,将每一位居民都装在心中。

姓名:刘军

单位:基业达电气公司

“匠心”:虚心+创新

农民工当上“发明家”

从不会使用电脑到拥有多项国家专利,从一名农民工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刘军十几年的打工生涯中他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非常虚心、好学。为了适应工作要求他先后自修了CAD、3D等设计制图软件课程,并且参加成人高考完成大专学历、获得高级电气工程师职称。

2007年,刘军和2名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开始研究连国外知名厂家都一直没有突破的三相铜母排配电箱技术。那段时间,刘军反复修改图纸。回家后也不休息,继续从事他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在3个月里我提出了3套方案,这些方案几乎都是躺在床上一宿一宿不睡想出来的。”刘军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经过40余次试验才满足了设计要求。终于在2008年8月,XRM101-09系列配电箱研制成功,突破三相铜母排配线技术,安全可靠性能突出。该产品目前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1项和发明专利1项,受到国外多家企业关注。

姓名:孙广宇

单位:培智中心学校

“匠心”:有爱+善良

用爱守护“星星的孩子”

孙广宇毕业于北京卫生学校,学的是康复专业。本来,她是有机会去大医院里工作,挣更多的钱,但她为何选择来到培智中心学校当一名特教老师呢?

卫生学校一次见习活动中,她来到了当时的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第一次见到了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本该充满欢笑,却因为残疾剥夺了他们如花绽放的童年。看到这一幕,孙广宇的心突然紧了一下。

当时培智中心学校的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孩子特别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帮助,但现在的师资力量真的很匮乏。我真的特别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工作。”

听了老校长的话,再想到孩子们,孙广宇当时就下定决心,在毕业后要成为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耐心,帮助孩子们。

“当初家里就没提过反对意见吗?”有人问道。“这问题好多人都问过我。”孙广宇笑着说,“但我的父母都很理解我,因为这些孩子真的很需要我。”

姓名:王国英

单位:北京宫毯传承人

“匠心”:创造+亲情

巧手拯救失传技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毯织造技艺传人,王国英感到自豪。尤其是2005年的时候,她参与到了抢救故宫濒临失传的“盘金丝毯”织造技艺小组中,在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康玉生师傅的指导下,总算是把这门技艺保留了下来。

那时候,王国英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一心全都扑在研究技艺上。由于长时间坐着工作,她没有时间活动和休息,直到腰疼得不行,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她患有严重的腰椎劳损。

但那时“盘金丝毯”的研究刚进行一半,她心里实在是不舍得停下。于是她就带病上阵,实在疼得厉害的时候她就把热水袋绑在腰上……比这个更让她痛苦的,就是在“盘金丝毯”织造技艺研发到一半的时候,她的老父亲因病去世了。

那段时间,只有对工作的热爱才让她有毅力支撑下去。最终,织造技艺被传承了下来,一幅“盘金丝毯”《五龙图》被市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姓名:丁深班成员

单位:月坛房管所

“匠心”:服务+坚守

永不停歇的“斗士”

丁深班成立于1996年,是以已逝世的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丁深命名的。丁深作为房修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房修事业。“情愿自己吃苦,不让群众为难”的精神依旧是丁深班所有成员恪守的誓言。

“丁深班”命名20余年来,“丁深精神”始终是这个集体为民服务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为了方便居民报修,丁深班特意制作了“便民服务卡”送给居民,卡上联系电话、服务项目一目了然。有的居民家里安装的卫生洁具坏了,不知道买什么样的配件,打电话给丁深班咨询,他们就代购代装,一条龙服务。慢慢地,丁深班凭借出色的服务,创出了自己的服务品牌。许多本来不属于他们管辖地区的人也慕名找到他们寻求帮助。

如今,丁深精神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月坛房管所从一个丁深班发展成为三个丁深班,将原来另外两个维修班组新命名为“丁深二班”和“丁深三班”。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