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支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3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一定不辱使命,完成本次山区支教任务。”3月3日,青年员工李勇在中建二局三公司召开的欢送会上如此表态,3月5日,他踏上了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木龙小学支教的征程。李勇是该公司山区支教的第5人。
支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一封辞职信引发的职工爱心接力
 

缘起: 女职工辞职引发的支教活动

事情还得从2014年3月的一天说起。女职工李莹推开了中建二局三公司直营业务部党委书记闵学军办公室的门,向领导递交辞职信。

“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

“我要去彝良支教。”

闵学军有些意外,经过详谈,他拍板做出了同样令李莹意外的决定。“支教是件有意义的事,但不是你一个人的事。”闵学军说,“放心去吧,岗位为你留着!”

2015年5月,公司团委发起的志愿支教“筑梦计划——支教山区 爱心接力 助力未来”启动,并发布了《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筑梦计划”实施方案》,以红头文件行政下发的方式,在制度上保障“筑梦计划”工程的实施,该文件从选拔、竞聘、责任、权利、义务等多个方面规定,公司每半年在6个区域的青年志愿者中通过精品演讲的方式择优选取一名优秀的青年员工代表前往双河小学进行义务支教。

2015年9月,三公司天津分公司青年员工李宏泽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木龙小学(原双河小学拆分成木龙、高坎两个小学,李宏泽被安排到木龙小学,后续都是在木龙小学支教),成为义务支教第二人。2016年3月,三公司华南分公司青年员工程彦杰成为义务支教第三人。2016年9月,三公司武汉分公司青年员工苗壮成为义务支教第四人。2017年3月3日,三公司西南分公司青年员工李勇成为义务支教第五人,3月5日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木龙小学。

李莹:

我是最快乐的“女汉子”

来到双河小学,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城市的万家灯火,更谈不上其他的任何硬件设施。

“还好有电!”李莹笑着说:“有电就不怕了,有电就能给孩子们用上现代化电器了。”尽管条件艰苦一些,但李莹还是很快就适应了村庄的生活。“苦是苦了点,但这样的生活真的很有趣很开心,我都快变成女汉子了。”

李莹说,世界上最美的画面就是在山区看见的那一张张孩子的笑脸,那笑脸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这也是她学会适应这里的动力。

“孩子说不来上学就不来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李莹找到校长。校长告诉她:“这见怪不怪,山区很多孩子不到六年级就辍学了,还能因为啥,家里穷没办法啊。”李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样下去,每年得有多少孩子没法上学啊,本来就穷,这样下去只会更穷。“要尽己所能帮助他们,不能让他们因为贫穷而断了上学的希望”,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李莹想到了社会力量,她开始写微信发朋友圈把看到的、体验到的一切传播出去,并发动身边的朋友、同学为孩子们献爱心。那一个月的时间, 凭着放学后的月光和一支手电筒,进行了600多公里的“爬山式”家访,走访了班里32名特困生家庭和一大半学校的特困生家庭。“这一个多月我见到了好多悲欢离合,好多苦中作乐,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人生体验的一部分,也是我来这里的目的,去触摸不一样的人生,去体会生命的意义”。李莹说到这里有些激动,“我要把爱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

240天的支教历程,1000余人次的大型捐款捐物活动,累计20余万元的物资;300余张支教照片,200余篇、上万字的微信日记,李莹用沉甸甸的爱心物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青春。

李宏泽:

一人身兼数职教学

由于工作需要,李莹回到了岗位,李宏泽接力。

在李宏泽到达木龙小学之前,小学只有3位老师要教3个年级,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当的匮乏,李宏泽的到来帮助缓解了3位老师的压力。

李宏泽的普通话比较标准,主动承担了教导1年级孩子汉语拼音的课程,因为他大学是学理工专业,同时也教3年级的科学。此外,李宏泽还给3个年级的孩子开设了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用自己所学尽可能地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除了担负教学任务外,李宏泽还负责了学校的营养餐工作,比如出入库登记,采购食材等一些与食堂后勤有关的工作。

由于原来老师都是女老师,李宏泽的到来也使得学校里一些适合男性的工作更顺利的运转起来,由于木龙小学是新建学校,部分学校运行使用方面不太完善,譬如学校没有老师生活区的晾衣区、学校大门无法完全关闭、学校没有校园内卫生间,李宏泽利用他在建筑工程单位的工作经验都帮助解决了。

在学校教学期间,李宏泽也了解了学校孩子的情况,并且建立了木龙小学困难家庭的档案,将学校的情况,用新闻、照片、视频等形式传递出去,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关注这里。在捐赠前,李宏泽了解了学校特别困难家庭孩子的情况,并且为他们量了身高,且仔细斟酌了衣服的尺码,使得孩子们能穿上合体的衣服。

程彦杰:

与留守儿童“谈了一场恋爱”

“谁知道唐开平今天为什么没来上课?”5月的一个周五,程彦杰发现班上学生唐开平无故缺课,便在班里问同学们,“他从昨晚开始身体不舒服。”住在唐开平家隔壁的一位同学向他报告。这已经是这位同学近期第二次生病,上次就因为脚疼生病耽搁了2天的课程。放学后,程彦杰匆忙踏上了山路,直奔唐开平家。

父亲于2007年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讯,母亲常年在昆明工地上打工,唐开平目前和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爷爷生活在一起,正在读初中的哥哥在镇里荞山中学住校,很少回家。

进入他家门内,只看见唐开平的爷爷“乒乒乓乓”地在剁猪草。

程彦杰径直走向屋内,一眼望见孩子裹着厚厚的棉被侧身躺着。“唐开平,你哪里不舒服?”听见程老师的声音,孩子转过身来,睁开双眼,用微弱的嗓音说道:“我头疼,身子不舒服,感觉浑身没力气。”程彦杰赶忙用手摸向他的额头,滚烫。春末夏初,雨水较多,气温下降,孩子应该是发高烧了。但家里没有退烧药,爷爷只给孩子吃了片止痛药。

没过一会儿,住校的哥哥正好放假,走了4个小时的山路回到家中。哥哥一直凝视着眼前的弟弟,弟弟双眼无力地眺望远方,哥哥眼中满是无奈与无助,爷爷一直嚷着让他吃止痛药。

“走,现在必须跟我下山去诊所打针输液。”程彦杰背起孩子就往山下走,一路和哥哥换着背到了山下的小诊所。医生诊断孩子是病毒引起的发热,在打针吃药后,已经6点多,程彦杰问孩子晚上想吃什么,孩子却说不想吃饭,一吃饭就想吐,原来他已经一天没有进食。程彦杰赶紧去小卖部买了方便面和几个鸡蛋,折回孩子家中为他做了顿饭。

面对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缺失,程彦杰用自己的手机让孩子们与父母常联系。在孩子放暑期时,他还带领三年级留守儿童郑跃到昆明与打工的父母团聚,他组织孩子一家游览昆明大观楼并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

在程彦杰支教期间,他与木龙小学,乃至双河村的村民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行前,有的家长送给他当地特产的天麻、有的家长设宴款待为他饯行、还有的家长煮好土鸡蛋送给他。近半年的支教生活已落下帷幕,程彦杰说他仿佛与木龙小学的孩子们谈了一场“恋爱”。在这场“恋爱”中,他全情投入、真心付出。虽然今后他与孩子们不能如往日般朝夕相处,但彼此之间的心却牢牢拴在一起,这场特殊的“恋爱”早已经铭心刻骨。

支教接力棒在持续传递

程彦杰回岗位后,苗壮又接过了“接力棒”,陪孩子们过了别样的中秋、国庆,让92个孩子都穿上了一套秋季校服,并引导孩子们给20年后的自己写了封信。苗壮,重复着前任支教一样的故事。

如今,苗壮回到岗位,李勇又接过了接力棒,这场山区爱心支教仍在传递……

□本报记者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