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就近上学 家门口就有好老师
改善民生 市民共享发展“蛋糕”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近上学 家门口就有好老师

京冀两地校长老师在京交流办学经验
 

近年来,本市通过“资源优质”与“机会优质”政策供给组合拳,加强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趋于均衡。改革效果如何?亲历的三个人讲起他们的故事。

丰台:

外引名校长松开紧皱眉头

刘晓华原为湖南张家界的一位名校长,被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引进北京后,2015年被派到王佐学校担任校长。虽然有着成功带领两所湖南当地学校甩掉“薄弱”帽子的经验,但看着这所师资、生源、教学质量在丰台区均处于落后状态的农村校,她还是捏了一把汗。

作为湖南省特级教师,刘晓华有着20余年管理学校的丰富经验,曾荣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教育界最高奖——徐特立教育奖。为了让学校彻底摘牌,刘晓华开始大变革。在总校支持下,她把丰台教委、王佐镇每年给予的300万托管费,全部用作“校长奖励基金”,奖励在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学校把考核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对全体教职工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实行量化打分,予以不同奖励,并作为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重要依据。她还直接上示范课,手把手引导老师尽快成长。

同时,学校实行两年一届的校骨干、优秀评选,设立“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还引进多名特级教师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教职工的心气齐了,都有了工作动力。

丰台实验学校的生源超过九成为本地农民子女,为了让家长学会科学育儿,刘晓华采取了成立干部教师志愿者队伍进行家访、开办免费家长学校等措施,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校配合度。她带头到王佐各中心村讲课,不辞辛苦。

为了这所农村校,刘晓华牺牲了休息日,一心扑在工作中。她的付出获得丰厚回报:去年该校小学部毕业生全部直升初中,本地生源基本不再外流;中考过500分的学生人数翻番,及格率从69.52%提高到95.3%;12人升入民大附中本部,12位学生考入汇文、四中等名校;2015-2016学年,中学部教师有230余人次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学校获得丰台教育奖励基金显著进步奖。

如今走在校园里,刘晓华的笑容多了,信心足了。

密云:

郊区娃享受城里示范校资源

操纵航拍器、踩着平衡车、跳起拉丁舞、摆弄心理沙盘……这不是城里某所示范校学生才能享受的资源,而是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优质服务,当地家长说,能就近上这么好的学校真幸运。

为了缩小远郊区与城里学校的差距,市教委从硬件设施、师资培训、人才引进、招生升学等多方面引导牵线,支持城区优质资源向城六区以外的平原新城和山区辐射转移,促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

王红霞是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学生王思政的妈妈。作为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她曾经非常苦恼,为择校颇费了一番心思。由于各种原因,思政就近上了密云镇中心小学,她一度很失落。没想到,孩子上四年级的时候,密云镇中心小学与知名示范校朝阳实验小学实现一体化办学,改名后软硬件设施大变样,密云娃在家门口就能与总校同学一样享受优质资源。

“专用教室在全区都是拔尖的;学校请来外教,开了30多门自选课;教师的辅导越来越有办法;就连课桌椅都是多功能的,安了视力保护器……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思政越来越开朗、阳光,眼界开阔了,上学成为孩子最快乐和幸福的事情,我非常庆幸当初让孩子来这里。”学校的变化让王红霞一次次感到震惊,如今她的喜悦洋溢在眉眼间,对孩子的未来多了自信。

河北:

空中课堂拉近三地学生距离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加快完善京津冀教育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学校资源共享、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等项目,让当地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资源。

京津冀中学生辩论赛已举办到第二届,参赛学校范围扩大到三地16所。客场作战,沧州二中高二学生王澳却毫不胆怯,落落大方。她说和同学平时会登陆北京数字学校网站,收看北京名师的云课堂,虽然课程内容有不同,但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是相通的,非常受益。“加上这次准备充分,我对比赛很有信心。”果然,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沧州二中队获得辩论赛的亚军。

三个人,三个坐标,对未来的期许却有着共同点。刘晓华希望用短短几年办出“学生向往、教师幸福、人民满意”的优质校,改变王佐教育的落后面貌;王红霞希望有更多示范校来密云办学,孩子不用再为上好学校犯愁;王澳希望能有更多与北京学生交流的机会,能来北京的学校看看、走走。看到这几年发生在身边的变化,他们相信,这个梦想实现起来不会难。

记者手记

被当地短短两三年的巨变“震”住

优质公共服务是否实现均衡配置,走到老百姓当中去,看到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听着一句句朴实而满足的话语,就能感受到政策真的“落了地”,正在带给群众实打实的便利。

郊区娃就近上学,享受城里示范校资源;生病不用奔波到城里,家门口就能看好大夫;原来脏乱差的市场变身大公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北京市用一项项具体行动,落实着总书记的指示,力促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种种民生举措,让京津冀百姓生活得更舒适,并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老百姓也许说不出什么铿锵有力的大道理,但是心里如明镜般,自有一杆秤。在基层的采访中,他们会用“幸运”“满足”此类简单、质朴的大白话,诉说对均衡发展的认可。走在乡镇地头,记者经常被当地在短短两三年中发生的巨变而“震”住,为以前偏远地区如今享受城里优质高效服务而欢欣,为更多人的未来会比现在更便利而满怀期待。

随着惠民政策的层层推进,生活,必将更有盼头。

本报记者 任洁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