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梁志:20年倾力传承传统弓箭文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高工到“高弓”
梁志:20年倾力传承传统弓箭文化

 

从战斗武器到运动器材,弓箭贯穿于人类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高级工程师到制弓高手,延庆人梁志成为国内第一个利用新型材料发展传统弓工艺的匠人。对于自己二十余年制弓历程,梁志一句话为记者作了概括,最开始只是对制弓感兴趣,但现在了解了传统弓箭射箭文化,就想推动传统弓箭文化的发展,不想让老祖宗的文化断代。

与弓箭文化结缘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谈起弓箭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梁志仿佛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对于礼射的相关文化知识,就像竹桶倒豆子一样倾泻而出,“现在我们来了客人就是沏茶,非常简单,但是在古代可不一样。从周代开始,士大夫提倡礼射,强调非常讲究的射礼。后来皇帝宴请大臣或者邀请宾客也都要进行射箭仪式。随着古代中国射箭的普及,便形成了一种很深的射箭文化以及很多思想,这些文化和思想实际上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就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执的,如果有就是射箭。即使射箭比赛也要‘揖让而升,下而饮。’这样才是君子之争。再比如‘开弓没有回头箭’‘矢志不移’这些与弓箭相关的成语典故,实际上都已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并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思想。”

坐在梁志摆满仿制历朝弓箭的办公室里,倾听他娓娓道来的中国弓箭发展历史,伴随鼻翼间时隐时现的茶韵幽香,让记者错觉仿佛置身于一堂文化讲堂中。

有着丰富弓箭文化知识的梁志,让人很难以想象他竟是工科出身。1983年,带着电气自动化的毕业文凭,梁志被分配到了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在延庆设立的玻璃钢厂工作,也正是从这时起他与传统弓箭结下了半生的缘分。

延庆离康西草原很近,工余时梁志常到草原游玩。当时景区打造草原特色文化,开发了骑马的项目,这让他很纳闷,“草原讲究骑马射箭,只有骑马没有射箭少了点什么啊。”带着这个疑惑,他便去找管理处的领导聊天。领导解释说:“我们也曾设计过,不就是找个竹竿绑根绳,射个杆子吗?这东西没人玩。”听了这席话梁至乐了,说:“这不是哄小孩吗?这是用错误的试验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领导不服气地说:“那你试试吧。”

说干就干,梁志便动身前往国家体委买来两把运动员用的竞技反曲弓带回了景点又做起了“试验”。这一试不要紧,旅游点的游客看见这新鲜玩意儿都挺有兴趣,玩的人非常多,景点见状便想让梁志帮着设计一个射箭场,不过可惜并没能成行,“1995年下半年我去单位车间当主任,领导找我谈话说当了领导外面的事不能掺和了,后来就放弃了。”梁志说。

从修弓、做弓到潜心研制

虽然没能做成射箭场,平时,梁志也会没事玩玩拿回来的这两把弓,没半年弓就坏了,“我一看弓反曲的部分坏了,但是弓把还是好好的,扔了可惜,就想着看看能不能修好。”这两把弓都是韩国产的玻璃钢弓,正好梁志的单位是做玻璃钢的,除了取材方便,他之所以动了修弓的念头,最重要的还是他从小就有动手能力强的特长,“我小时候看上什么,不像别的孩子管人要,而是自己做。”

从弹弓到火枪,由于做的都是“凶器”,这让梁志的父母没少挠头,甚至在一次给别的小朋友做弹弓时,他的鼻梁骨都被钳子打断了。“我父母没少说我,但强迫我也没用。”梁志说。不过老人也是真有办法,梁志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么钻研,并没有用强迫的办法打压,而是采取了迂回的方式。一次父亲去了城里的姑姑家,从梁志的表哥那搬回一箱子半导体元器件和书。“我回来一看,就不做火枪了,从这时候开始就鼓捣无线电,矿石机、半导体……这些一做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了。”

修好后,梁志一看修得还挺好,便又动起了自己做弓的念头。一回生二回熟,很快弓就被做好了,看着亲手打造的弓,梁志别提有多高兴。不过考虑到自己并非专业做弓出身,梁志还是想让专家看看行不行。于是他带着自己做的弓再一次来到了国家体委射箭处。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的贵人——我国射箭名宿徐开才。

“徐指导看我做的弓也觉得不错,就让我多做一些,他拿来帮着去卖。”于是梁志不断改进自己的制弓工艺,他的弓卖的也越来越好了。后来徐指导建议梁志试着去了解传统弓,这也让梁志初次了解到,射箭虽然是体育运动,但它也是一种文化的承袭。而另一个人则让梁志把推广传统射箭文化作为了己任,这个人便是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署署长的谢素芳。

“谢素芳是英国人,他一直都很喜欢中国传统射箭,并到世界各地推广中国传统射箭文化。他常来北京开会,一来就把我们聚在一起给大家讲一讲中国传统射箭。当时我们几乎没人研究这个,我就觉得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人家做推广,作为中国人挺惭愧的。”

从此之后,梁志便潜心投入到传统弓的研究和制作中。2008年,梁志由于小儿麻痹症的影响从单位病退,这给了他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

梁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不断发掘古代文献,学习古代弓箭的制作工艺,“各个朝代的弓,弓形都有差异,弓形的差异会造成弓的性能各不相同。比如清朝的长梢弓,特点就是射程不远,箭速不快,但这弓储能大,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士兵跟将领都有铠甲了,这样的弓能射出重箭,穿透铠甲。加之骑射对于距离的要求并不大。而在早以前的话,就要求射箭远,减速快。可以说是特点不一。”

学习古代弓箭工艺,并不等同于完全照搬,作为第一个把玻璃钢这种现代材料应用到中国传统弓制作中的匠人,二十余年来,随着梁志不断改良弓的制作工艺,让如今他制作的传统弓在箭速、使用寿命等性能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复合弓,通过梁志制作的弓,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的弓箭文化。

□本报记者 于彧/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