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好人”书记
跨省上班只为全家人在一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人”书记
——追记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卫朝
在李卫朝“出事”的地方,人们留下让他“御寒”的棉被和他爱抽的香烟。 任洁 摄
 

(上接第1版)

春节进山调研时在岗位上殉职

2016年底,北方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李卫朝报名参加北京市委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来到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挂职第一书记。

今年是李卫朝驻村后的第一个春节。村里一般过了正月十五才上班,但他2月5日(初九)就来村工作了。

村边上有个待开发的南山峡谷,他想将其作为红色旅游项目,曾多次前去考察。2月8日上午,他拉上村委会主任崔兴庄进谷,边爬山边聊。他说想在此处放上退役的飞机坦克,可以吸引游客创收。

9时55分,妻子和女儿打来电话问候,他说“累得有点爬不动”,她们说那早点下山,他应了。10时10分,两个人开始下山,走到山脚,听说前面有汪泉水,冬天还在流。李卫朝来了兴趣:“没准能开发成小景点”,于是踩着满地碎石,沿着土堰走过去,两边是枯黄的荆条。

行了不到一里地,他对崔兴庄说:“你去看一眼,我不上去了。”崔兴庄往前走了四五十米,无意中回望,没人,疑惑地往回走十几步,惊诧地看到李卫朝趴在地上,赶紧奔回来,按人中、呼唤,没有反应;再摸脉搏,已经消失,时针指向10时30分。突发心源性疾病,让李卫朝来不及留一句遗言,就离开了这个他牵挂的世界。

消息传开,村民哭了。

2月20日接受采访时,负责给村委会做饭的曹桂云一提到李卫朝,就泪流不止:“李书记人特别好,见谁都打招呼、聊一会儿,一点儿架子没有,大伙把他当老大哥看。”她做的饭很普通,烧白菜、炒土豆丝、烙饼,李卫朝总是乐呵呵吃完,给啥都说好吃。“他要是活着,准能带我们富起来。”曹桂云说不下去了,呜呜哭出声。

乡村挂职66天写下82页工作笔记

田庄村是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所在地,是一个四面环山,有530户人家、170亩耕地的低收入村,其中低收入户162户。从西五环李卫朝所在的学校到山区的村里有52.7公里路程,开车得一个半小时。

2016年12月5日李卫朝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让崔兴庄给他介绍村子的发展方向和低收入人口情况。第一周,他调取田庄村所有信息进行研究;第二周,他带着崔兴庄去了区农委。区农委的人感叹:“你是第一个找来的驻村书记!”

他找村民摸情况,走访了全村近50位80岁以上老人的农户家。挂职66天,他写下82页工作笔记,村里的发展规划基本形成。村会计崔国柱说:“经常晚上10点多,还能看见李书记办公室的灯亮着。李书记说过,自己是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感情很深,盼着能为农民做点事。”

12月21日,他联系到3家社会单位,办起首届田庄饺子文化节,把全村人召集起来,热热闹闹包饺子,打造旅游项目。

村民崔兴刚养了200多只羊,12月底接到通知,为了退耕还林,村里不许再养羊。怎么尽快处理?崔兴刚犯了愁。李卫朝得知后,到处联系帮着找销路,陆续卖出70多只,他自己家就买了3只。仅一周时间,200多只羊全部卖完。12月31日,他带着朋友开了一辆大货车来村里,现场杀羊,挨家给买主送去。附近村的干部上门求助,他又帮着卖出50多只。

“出事前,他刚写完田庄村低收入建档立卡工作汇报,准备上交区里。在汇报中他提出推广绿色特色食品、扩建党支部纪念馆、推出特色餐饮品牌等具体帮扶措施。他说,要用两三年时间把这里打造成沟域文化精品生态旅游村,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说起李卫朝,崔兴庄唏嘘不已。

在学校主管的工作满意度从未低过90分

学校同事对李卫朝的印象很一致:工作严格、追求完美,却没人说他难相处。大家习惯叫他“李头儿”,尊重中透着亲切。

李卫朝在北方工业大学上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后留校,曾在多个部门任职。2007年起,他主管食堂工作,每天服务4万余人次吃饭,样样工作都管理到细微处。

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付国跟李卫朝共事9年,记忆最深的,是李卫朝牵头编制了上千种学生食谱。“原来食堂做菜打菜,师傅们完全凭手感,今天多了明天少了。李头儿不愿凑合,想编制一个标准化东西。”为此,李卫朝找来食堂经理、班长和厨师一起编写。他对编写全程把关,细到自己用冷热水分别泡干木耳,看不同温度是否影响木耳泡发后的分量,再与厨师结论相互印证。学校食堂饭菜从此实现标准化制作,每样菜注明主辅调料的分量、烹饪方法,以及厨师名字,详细到“白菜馅包子≥130克,黑椒牛柳盖饭≥660克……”,图文并茂,清清楚楚。

饮食服务中心主任曾杰介绍说,2013年学校后勤服务楼启用,从筹划、设备招标,到进场安装,李卫朝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整整一个暑假没有休息一天。“平时每逢雨雪天,后勤集团组织人员防汛铲雪,李头儿总会赶到现场,与大家一起干。2015年夏天,北京下了一场大雨,他冒着雨和职工一起捡树叶、疏通下水口箅子,浑身都湿透了。”

在李卫朝的管理下,食堂每年的满意率从未低过90分,会议室墙上挂满奖状奖牌,他本人多次获得各级表彰的先进个人称号。

李卫朝严格出了名,但他对下属的关爱也是公认的。

后勤集团非编制职工老张的媳妇没有工作,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孩子上大学,开学当天要交2万元,家里拿不出来,急得给李头儿打电话。李卫朝二话没说,大周末从家赶到银行取出钱,又开车给老张送去;2015年,李卫朝推动职工宿舍修建工作,100多名非编制职工有了900平方米的宿舍,不用再四处租房。

“他真是个好人!心里总是装着大家的事。他去挂职之前,还提出要给职工宿舍装空调、热水器,让大伙住起来更舒服些。”食堂经理胡明学哽咽着说,“我就是在李总的帮助下从一名普通职工学会了管理,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方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党总支书记张玉林说:“以‘三严三实’的标准衡量李卫朝,绝对够格!”

他把组织上交给的工作看得特别神圣

李卫朝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虽然因为工作忙得经常节假日也顾不上休息,但家人都特别理解、支持他。“他的走留下太多遗憾!这么多年他唯一的安慰,是2016年他91岁老母亲安详辞世,让孝顺的他不再有后顾之忧。”李卫朝的妻子张清淑说。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李卫朝提出让女儿李焓教他微信图文编辑。他说,要借助微信传播手段,扩大村庄影响力。

于是,每次周末回家,他都让女儿教他用手机制作网页。“怎么粘贴”“保存键在哪儿”……不懂技术的他反复询问,学了大半天才搞明白。五十多岁的他,已经开始花眼了,每次编辑微信时要摘下近视镜,把手机举到面前,才能看清上面的字。李焓劝他“费那么大劲干吗”,他不在意,力求图文并茂,吸引更多人关注。短短两个月,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14篇原创图文,阅读量最多的一篇《田庄饺子宴》达到3839次。

他还跟着女儿学会制作微信公众号,自己注册了“红色田庄”,第一篇内容是北工大校领导赴雁翅慰问,旁边写道“会定期分享田庄村精准扶贫的各项活动”。最后一条微信,是他转发的雁翅镇工作总结和展望《雁字回时2016》,时间是他“出事”的前一天。

“他把组织上交给的工作看得特别神圣,真跟自己的生命一样!”张清淑说,“女儿去年刚参加工作,他还没享几天福,他太累了……”她哽住,大颗大颗眼泪往下落。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