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完美设计北京第一高楼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晨:
完美设计北京第一高楼
——中国尊
无锡古运河历史街区
北京南站
中国尊效果图
 

他仅用14个月时间,就考取了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的特许建筑师和注册建筑师专业资质,创造了学校通过该考试用时的最短记录,成为第一个考取该资格的中国大陆建筑师;他主创设计完成了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北京南站、北京CBD核心区城市设计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他把“城市复兴理论”首次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进行实践,为保持和恢复古城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京华奖”等荣誉,成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他就是建筑师——吴晨。

考取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

“北京真的很美好!”吴晨感慨地说,“旧的历史时期,它留下无数灿烂、瑰丽的文化积淀;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最发达的所在,又给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以机遇和希望。”

吴晨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是吴晨的第一故乡。“如果北京不能成为世界城市中环境最宜人、历史最璀璨、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就愧对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吴晨激动地对记者说,他对北京的深厚情结由此可窥一斑。

1995年,吴晨的建筑实践与事业发展得非常顺利,但是他仍然希望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于是他选择了出国深造。伦敦是建筑大师、著名学者集中的地方,更充满着浓重的艺术氛围,这都对年轻的吴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伦敦的历史沉淀、伦敦的创造能力、伦敦在城市与建筑上的活力更使我着迷,所以我决定选择在伦敦就读。”吴晨说。

在伦敦求学时,吴晨每天骑自行车去学习和画图,除了凌晨五点到早上九点是他的睡觉时间外,其他时间吴晨几乎都在学习及画图。虽然非常辛苦,但他乐在其中。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1834年成立,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建筑师组织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筑师职业组织。吴晨用十分严格的作息时间,准备英国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凭着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对建筑设计的感觉和天赋,吴晨在研究生毕业后,仅用14个月就获得了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简称RIBA)授予的特许建筑师和注册建筑师资质,创造了所在学校通过该考试用时的最短记录,1998年获得该证书的他,是第一个考取该资格的中国大陆建筑师。

后来,吴晨又考到了著名的理查德·罗杰斯事务所和英国泰瑞·法瑞设计公司,开始了他的海外职业生涯。他先后担任建筑师、项目建筑师、高级建筑师、联合董事、设计董事和中国区董事,跟着大师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他回国后的探索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02年,吴晨由伦敦调回亚洲,负责公司在亚太区域及中国区域项目的创作和设计工作。

2003年,吴晨开始以外方主创建筑师和高层技术管理人员的身份同国内设计单位合作,他也逐渐投身到为祖国城市建筑事业贡献力量的实践中。在谈到“海归”身份和归国选择时,吴晨显得很平和淡然,他没有刻意凸显自己的海归身份,他认为在国外的发展基本可预知的美好前景下选择回国,可能会失去更多名利的东西,但却让他在为祖国的服务中体现了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

北京不应该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在伦敦工作时,吴晨就一直挂念着北京。而那时,外国建筑师主导着中国的地标性建筑,在北京,奥运新地标由外国设计师决定,“大剧院”、“大裤衩”等都是这一建筑文化思维的产物。

“而这些超现实主义的,外观新奇的建筑设计并没有眼缘,也没有‘人气’,与城市的整体氛围和人的需求割裂开了。”吴晨叹息地说。

于是,2003年4月,当时身为英国泰瑞·法瑞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区董事的吴晨积极发声:相比城市规划谨慎、城市保护严格的欧洲,北京或已沦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无论是国家大剧院破坏北京中轴线的蛋形设计,还是CCTV大楼给人不安定感的扭曲结构,中国因过于追求雕塑型建筑,正以丧失城市特色为代价,为外国建筑师的‘狂想’买单!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观点影响极为广泛,引发了来自建筑界、文化界的大讨论。在十余年后的今天仍被讨论与引用,在近年召开的一系列城市工作会议中也被多次提及。它使各方开始关注到如何正确认识建筑审美,提高中国建筑师设计水平和地位,以及重拾文化自信等诸多问题。

不仅积极发声,吴晨后来受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邀请,回到了中国,以行动来为中国尤其是北京的城市设计做出自己的贡献。“北京是家乡,我更愿意在北京做建筑。”

吴晨说,中国人最了解中国,在吴晨的心里,中国的建筑,就应该由中国人主导。

2004年以后,在各种建筑论坛已很少能见到吴晨的身影,“现在更愿意把所有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行动中。”吴晨说。而这个“行动”预示着以吴晨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崛起,也意味对“知行合一”理想的追求。

在同国内的设计院展开全面合作的同时,吴晨与国内高校携手积极拓展和推动城市问题的研究。他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指导老师,与师生们一同致力于青岛旧城核心区、北京大栅栏及琉璃厂、北京旧城德胜门内花枝地区、北京白塔寺等旧城的保护、整治和复兴等项目。

“从项目的最初参与,到项目分析和工作划分,到项目各个重要部分的相继推动,我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尤其是北京大栅栏的城市复兴项目,一做就是十年!”吴晨激动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的努力,该项目最终入围了享有世界规划界最高奖称号的英国皇家规划学会优秀设计奖,是首次入围该奖的中国项目。

在这些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吴晨于2005年初获得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并担任数所国内高校的客座教授。近年来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全职回国服务。

吴晨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城市复兴”, 城市复兴理论的实际就是如何让一些已经在局部出现“城市衰落”特征的地区重新焕发活力,这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格外有意义,吴晨认为:中国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很多,北京无论是作为首都还是作为老城都具有代表意义,而自己是北京孩子,北京是自己的家乡,就算是为了自己一份家乡情怀的“私心”,也要率先在北京开始中国的城市复兴之路。

吴晨不仅对城市复兴项目做出了持久的贡献,他还致力于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作为我国交通枢纽领域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参与及主持了中国四大枢纽火车站中的北京南站、广州南站和南京南站的站房设计工作,这些中国第三代火车站的开山之作均获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将“城市复兴理论”融入建筑设计中

“城市复兴理论是支撑我工作发展的核心理论。国外的建筑追求一种逻辑的存在,而中国的建筑强调思想的内嵌,通过文化和技术的融合实现社会和谐。设计的过程是我内在情感的流露。”吴晨向记者娓娓道来。

“城市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西欧发达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理论,而吴晨是国内第一个系统研究该理论的学者。早在回国以前,吴晨曾在《北京规划建设》期刊上主持“吴晨视界”专栏,发表了系列对建筑的感悟和对城市复兴的理解,这也是首个以建筑师名字命名的杂志专栏。

2002年,吴晨在《世界建筑》发表的《城市复兴的理论探索》长文,论述了“城市复兴”的理论框架。他指出,城市复兴就是要“用全面及融汇的观点与行动为导向来解决城市问题,以寻求使一个地区得到在经济、物质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城市复兴理论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组,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支柱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同时着眼于区域合作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结构的优化。

他的理论研究,在今天看来,极其具有前瞻性,14年过后,已成为中国城市政策决策者、城市管理者、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共识观念。

而北京大栅栏城市复兴项目的成功,代表了该理论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伟大实践,是对吴晨以及其领导的设计团队的最鲜明最有力的“回馈”。从接手这个项目起,吴晨就将“用现代建筑复兴老北京传统文化”视为己任,从参与项目时的学者身份到项目的责任规划和责任建筑师,他也曾感到迷茫和挑战,但他坚持全方位展开研究,从技术上寻求突破,在政府、项目实施平台公司、团队成员、当地居民的支持下,以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持久的信任和尊重。

而让吴晨备受关注并奠定了其在设计界地位的作品是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

“中国设计”的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

从参与招标、竞标到一举夺魁,吴晨和他所带领的设计团队凭借“城市视角”的设计思路,踏实领先的技术水平,从所有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事务所参与的激烈的投标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中国尊”总高528米,是北京在建的最高建筑,也是世界上地震设防8度区的最高建筑,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尊”理念,并以中国传统容器“尊”命名,而这个名字也是吴晨亲拟的。

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嵌其中,是吴晨长期致力于城市肌理研究、感悟中国城市文化的结果,也离不开其海外留学获得的国际视野。

“国外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往往在新的技术领域寻求建树,因此更多的追求一种逻辑的存在,而中国处于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转型期,更多的强调社会和谐,而这种和谐在建筑设计中表现为思想的内嵌、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我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中国尊是我内在情感的流露。而文化需要和技术结合,才能孕育出应景当下的和谐社会的建筑。”吴晨这样解释。

“中国尊”2018年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的第一高楼。这是首个由中国本土建筑师担任主创设计的超高层建筑,不仅斩获2014“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的桂冠,还在习主席访法期间,入展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行的“感动中国”的大型展览。

这个作品也是吴晨设计理念的体现:他强调建筑与城市的联系。“作为CBD核心区的点睛之作,高度必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设计并不是在追求高度,最重要的是建筑的内质应该与它所处的位置、环境、历史相吻合,这样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希望这个建筑会因为它的品质、文化特质等内在因素成为国家首都引以为豪的传世之作。”吴晨激动地说。

吴晨一直在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对现实的表达,从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吴晨看来,建筑师可以大胆想像,可以做得自由张扬,但建筑不应该任由建筑师随意宣泄,玩弄怪异技巧,摆出张扬造型,炫耀宏大气势,使用前卫材料和标榜昂贵造价也不是评价一个建筑价值的标准。

“中国尊”的创作实施,是对“中国设计”的成功诠释,在国内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2014年,“中国尊”项目在由新浪网等单位共同组织的“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中,以133万张公众选票,获得第一名。

“建筑更要承载地区文化、历史的传统风格,延续城市的肌理。为某种需要而刻意追求独树一帜的建筑,最终将会成为城市的包袱。”吴晨意味深长地说。

内心独白:

建筑应该回到眼睛

“就像音乐最终要回到耳朵一样,它要强调的是听觉的快感而非仅仅是内容的哲理,建筑也应该回到眼睛。”这是很早以前吴晨在一篇建筑散文中写到的。

吴晨最看重建筑的协调性。他强调说: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与生活在建筑里的人协调,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文化层次、价值观念、政治与意识形态、历史传统、民族习惯等等都要协调。

“我们所完成的方案,都非常重视这种与方方面面的协调,这种协调会打动业主、政府部门和所有与建筑相关的人。从业主的角度,这种协调就是每个建筑的功能平面布局和流线都是在充分分析了业主的需求之后得出的最佳解决方案。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我们的这种协调是站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的高度上去考虑问题,那么就非常容易与他们沟通。”

当谈起设计的灵感来源,吴晨表示:很多的建筑灵感,最终还是来自于“养眼”。建筑不能是一种视觉刺激,而应该是视觉享受,是一种创作。

吴晨说:“好的建筑在于它是否好用、是否有亲和力,它要与当地的整体环境融合,很乖巧地各就各位于周围的建筑群之中。”

“中国尊”是吴晨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不过他说,一个建筑师的成长,最黄金的时间应该在后面,“我永远期待着下一个作品。最满意的设计永远在将来。我将一如既往,用眼睛去体验、用双手去实现,为这座我所热爱的城市竭尽全力,见证它点滴的变化与美好。”吴晨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